楊籍富 發表於 2012-9-15 18:54:03

【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10-14 10:54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nbsp;</p><p><strong>人們總愛用“天真無邪”來形容孩子,認為孩子沒有什麼心理活動。</strong></p><p><br><strong>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具有複雜的心理活動,而且由於心理抵抗力差,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父母要細心觀察,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並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strong></p><p><br><strong>故事一:支配狂陽陽</strong></p><p><br><strong>5歲的陽陽站在超市的玩具櫃前,向媽媽索要一個“音樂坦克”媽媽說不買,陽陽沉默片刻便開始大吵大鬧起來。</strong></p><p><br><strong>媽媽無奈之下只好屈服。</strong></p><p><br><strong>誰知這時陽陽的注意力 已經不在“音樂坦克”上了:他一把將媽媽遞過來的“音樂坦克”扔到地上,用腳踢媽媽、踹“音樂坦克”,甚至對過來勸說的售貨員又抓又打,圍觀的人越多他越 鬧得歡。這時,“音樂坦克”似乎早已在陽陽的視線之外,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strong></p><p><br><strong>分析</strong></p><p><br><strong>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如果孩子的任性行為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支配狂。</strong></p><p><br><strong>顯然,陽陽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任性”的範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已經由任性發展為支配狂。</strong></p><p><br><strong>支配狂是一種由於性格過分偏激,導致情緒控制方面的障礙。</strong></p><p><br><strong>具有支配狂的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無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須圍著他轉,並傾向通過極端的語 言、行為等來引起旁人的注意,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strong></p><p><br><strong>如上例中的陽陽,後來的目的已經不是要獲得“音樂坦克”,而是通過吵鬧、撒野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對他 的關注。</strong></p><p><br><strong>特別提示:有慢性疾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被寵愛過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strong></p><p><br><strong>對策</strong></p><p><br><strong>防勝於治。</strong></p><p><br><strong>下面這些及時而恰當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strong></p><p><br><strong>•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strong></p><p><br><strong>情緒變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錶”。</strong></p><p><br><strong>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受了委屈,還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strong></p><p><br><strong>然後針對具體原因及時疏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斥責孩子。</strong></p><p><br><strong>•不要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strong></p><p><br><strong>父母絕不能因疼愛孩子而不斷無原則地滿足他,不管合不合理。</strong></p><p><br><strong>比如,孩子挑剔食物,不妨就讓他餓一餓,絕不額外給食物,幾次之後,他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strong></p><p><br><strong>•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strong></p><p><br><strong>比如在家通過食物分享、角色遊戲等各種方式,讓孩子瞭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核心。</strong></p><p><br><strong>•樹立起父母的權威。</strong></p><p><br><strong>當發現孩子開始有“支配狂”的行為苗頭時,應當明確告訴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能夠看到並領教父母的權威。</strong></p><p><br><strong>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這種心理障礙,糾正起來就絕非一日之功了,建議儘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strong></p><p><br><strong>故事二:小心眼的甜甜</strong></p><p><br><strong>大年初一,奶奶給甜甜和她的表哥各準備了小禮包。</strong></p><p><br><strong>甜甜看看手上的黃色禮包,又看了看表哥手中的紫色禮包,突然大哭起來,把自己的禮包摔到地上,撲上去搶紫色禮包。</strong></p><p><br><strong>奶奶忙把兩個禮包當著甜甜的面拆開,原來是兩盒一模一樣的巧克力糖。</strong></p><p><br><strong>甜甜破涕為笑,甜甜媽卻愁上心頭:這麼小的孩子哪來這麼強烈的妒意?</strong></p><p><br><strong>細細想來,甜甜的嫉妒情緒存在已不是 一兩 天了。</strong></p><p><br><strong>4歲時,鄰家孩子有一架鋼琴,而甜甜只有電子琴,甜甜為此生了許多天的悶氣。</strong></p><p><br><strong>到鄰家做客時,她竟逮著鋼琴發洩般地亂彈一氣,甜甜媽當時雖然制止了她的惡劣行為,卻忽略了甜甜心理上的扭曲情緒。</strong></p><p><br><strong>到了6歲,甜甜的妒意表現得更強烈了。</strong></p><p><br><strong>有一次,同學娜娜向她借輔導書,明明甜甜昨天剛買回家,她卻說沒有。</strong></p><p><br><strong>甜甜媽問她為何要說謊,甜甜毫無愧色地說,誰讓她什麼都比我強,我就是不想借給她!</strong></p><p><br><strong>面對女兒如此強烈的嫉妒心理,甜甜媽不知所措。</strong></p><p><br><strong>分析</strong></p><p><br><strong>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說,2歲之前的孩子還不會表現出妒意,但隨著年齡增大,逐漸與周圍的夥伴攀比,對自己幾經努力也無法達成的目標充滿不甘,這時,對“幸運兒”的心理排斥和強烈妒意就冒出來了。</strong></p><p><br><strong>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夠寬容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是成長的副產品。</strong></p><p><br><strong>通常,嫉妒情緒強烈的孩子,好勝心也強,願意為某方面 超出同齡人而付出加倍的努力。</strong></p><p><br><strong>父母要做的,是解決因此而產生的虛榮、攀比、說謊、任性等負面因素,而不要把嫉妒背後的進取動力也一筆抹煞。</strong></p><p><br><strong>對策</strong></p><p><br><strong>•鼓勵孩子承認自己的嫉妒:</strong></p><p><br><strong>假如發現孩子有妒意,父母便斥之為“可恥想法”予以打壓,會加深孩子內心的矛盾與扭曲;鼓勵孩子說出來,才是舒解孩子內心壓力的最佳途徑。</strong></p><p><br><strong>合理地解決孩子的一些需求,並鼓勵孩子化嫉妒為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strong></p><p><br><strong>•機智地誘導:</strong></p><p><br><strong>有些靦腆、內向的孩子不會當面承認自己的嫉妒,他會把不甘和不滿壓抑在心裏,然後找不相干的事發脾氣,借題發揮。</strong></p><p><br><strong>這時父母很容易較起真來—我就不信戳不 穿你這點小把戲!</strong></p><p><br><strong>但專家認為,點破大可不必,不妨讓孩子與被嫉妒的物件一起生活一兩天,讓他自己去感受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對方也有煩惱,也 有得不到的東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strong></p><p><br><strong>故事三:玩忽悠的小強</strong></p><p><br><strong>小強5歲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他滿心歡喜地跟著爸爸媽媽出了門,到了肯德基店門口,卻突然說不想吃了。</strong></p><p><br><strong>“為什麼?”</strong></p><p><br><strong>“我不想浪費那麼多的錢。”</strong></p><p><br><strong>小強的回答讓爸爸媽媽十分感動,覺得有如此懂事的 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strong></p><p><br><strong>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勸說小強進去,但小強堅持己見,絲毫沒有要退讓的意思,於是爸爸媽媽也只好作罷。</strong></p><p><br><strong>過了一會兒,小強發話了:“媽媽, 我想買個東西。”“買什麼?”“我什麼都不要。”</strong></p><p><br><strong>小強狡黠地笑了。</strong></p><p><br><strong>一家人在大街上溜達著,小強不時地冒出一句:“媽媽,我想買個東西。”</strong></p><p><br><strong>但每次媽媽問他想要什麼,他都回答說他什麼也不要。</strong></p><p><br><strong>爸爸媽媽終於明白,實際上,小強是真的想要買點什麼。</strong></p><p><br><strong>“我知道你是真的想買點什麼。</strong></p><p><br><strong>到底想要什麼呢?”“我不敢說,怕你們不讓。”</strong></p><p><br><strong>小強終於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strong></p><p><br><strong>當爸爸媽媽向他保證為了慶祝他的生日,會滿足他的要求以後,小強才將真實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原來,他想要一個夢寐以求而價格不菲的玩具。</strong></p><p><br><strong>分析</strong></p><p><br><strong>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源于爸爸媽媽一向限制孩子買那些他們自己認為毫無意義的玩具。</strong></p><p><br><strong>孩子害怕失敗,所以只好與爸爸媽媽玩忽悠。</strong></p><p><br><strong>爸爸媽媽給了孩子一種“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實現”的挫折感,使孩子失去自信,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爸爸媽媽,這種過分壓抑的心態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strong></p><p><br><strong>對策</strong></p><p><br><strong>•對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爸爸媽媽就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量給予滿足。</strong></p><p><br><strong>不能滿足的,要向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自願放棄要求。</strong></p><p><br><strong>•如何滿足孩子的願望有個度的問題,比如,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擁有眾多的玩具,我們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獲得喜愛的玩具的願望呢?</strong></p><p><br><strong>給孩子適當的成就感 與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寬鬆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環境來磨煉良好的心態。</strong></p><p><br><strong>有著良好心態的孩子成人後才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並最終走向成功。</strong></p><p><br><strong>貼心提示</strong></p><p><br><strong>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父母教養是否得當的反照。</strong></p><p><br><strong>要想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軟硬兼施地去改變孩子,而是更多地窺探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變自己。</strong></p><p>&nbsp;</p><p>引用:<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R.LG_UeaHBKsESHCfX.uaT0-/article?mid=59026">http://tw.myblog.yahoo.com/jw!R.LG_UeaHBKsESHCfX.uaT0-/article?mid=59026</a></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