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4 09:04:55

【人文●臺灣宗教發展綜述總論】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人文●臺灣宗教發展綜述總論</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臺灣的宗教發展深受曲折多變的歷史影響,如政權更迭影響宗教的興衰變化,各宗教本身的組織力與傳播力也各有其滲入臺灣與自臺灣往外傳播的力道,而社會民情也影響各宗教的質變與在地化的發展,不同時期統治者的宗教政策也是影響臺灣宗教發展的重要脈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他如教育、人民團體、社會福利等政策對宗教發展也有所影響,如科學化的教育對人民的宗教態度、或宗教菁英與宗教領袖的崛起對宗教的發展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臺灣的民族構成,對各民族傳統宗教產生民族性的形塑,臺灣的風土民情,對宗教有很高的接受度,臺灣人的宗教心經過歷史的淬練可說是恆久不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壹、臺灣各宗教概說臺灣政府目前認定的宗教,共包括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理教、天理教、軒轅教、巴哈伊教、天帝教、一貫道、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真光教團、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統一教)、亥子道宗教、中國儒教會、太易教、彌勒大道、中華聖教總會、宇宙彌勒皇教、先天救教、黃中、山達基宗教等25種宗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依政府統計,至2008年底止,臺灣登記有案的寺廟教堂數有14,993座,其中寺廟數共11,731座,基督各宗教教堂數共3,262座,佛教寺廟數共2,291座,以及天主教教堂數共717座,全臺登記的信徒人數共967,630人,基督宗教的神職人員共6,248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向政府登記的宗教並無法反映臺灣宗教的實際面貌,例如臺灣漢人的民間信仰有些被納入佛教,大部分被歸為道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很多寺廟、神壇和臺灣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部落宗教)也並未登記在政府的宗教類別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除少數的原住民之外,大多數的臺灣住民都是漢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1945年以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大陸籍住民(可稱為新住民),因特殊的移民背景、族群認同與國家信仰,形成特殊的宗教社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關這個社群的宗教行為、組織與活動,相關的文獻不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大體而言,政府認可的中國佛教會與中華民國道教會,由大陸籍人士主領風騷,特別是中國佛教會,由於主事者黨政關係良好,其外省籍特色更為明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更因為政府規定民間寺廟必須有所屬教會,因此廟宇過去大多加入佛教會或道教會,佛教會因而掌握了部分民間寺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部分齋堂實質上轉為空門化,造成本土齋教的沒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大陸籍人士也創立、傳布了一些新興教派如一貫道、軒轅教、天帝教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教派原本在中國發展,戰後傳到臺灣來,如在理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教派以中華思想、儒家思想、文字教化、母娘信仰與巫術性的扶乩展開傳教活動,對臺灣一般人民的影響很值得注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我們可從圖1、圖2兩個示意圖來說明臺灣原住民與漢人實存的宗教,最底層是漢人的民間信仰與原住民的部落宗教,這是兩個民族傳統的信仰,前者可以說是同一的信仰體系,後者則各族不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以漢人的宗教而言,民間信仰是民族宗教,也是民俗宗教,是大多數漢人基礎而文化性的信仰體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上一層是道教,這是把漢人的民間信仰加以文字化、經典化、儀式化而形成的,是以民間信仰為基底加以制度化所形成的「宗教」,主要表現在道士的傳承上,在臺灣有正一派、靈寶派、三奶派、閭山派、普庵派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上一層是傳統的教派宗教,為戰前就有的教派宗教,主要是鸞堂與齋教,鸞堂代表的是民間儒教,名為儒宗神教或聖教的教派團體均屬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齋教代表的是民間佛教,其中的先天派(原稱先天道),日治時期被納入齋教,其實比較接近道教清修的傳統,也是一貫道的前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新興的教派宗教,主要有一貫道、慈惠堂、軒轅教、天帝教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上一層是佛教,源出印度,傳至中國、再傳至臺灣,大多屬於漢傳佛教的系統,也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近年來也有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傳入,也發展出真佛宗、佛乘宗、現代禪等新興的佛教團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上一層是基督宗教,可說是漢族與原住民族共同接受的外來宗教,天主教是舊教,基督教是新教,17世紀以來,臺灣漢人與原住民幾乎同時處在西方基督宗教的宣教範圍,基督宗教已發展成臺灣原住民共同的新信仰,幫助泛原住民主義(pan-aboriginism)的興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最上層是其他外來宗教,包括日蓮正宗、天理教與回教、印度教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原住民除接受基督宗教之外,漢人的宗教對鄰近漢人居住的平地部落稍有影響,特別是西部的平埔族,其宗教信仰漢化的情況比較明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兩個示意圖中,越底層的宗教表示其與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契合度越高,在臺灣發展的歷史也愈久遠,不過因為示意圖是以範疇性的宗教顯示,實際上個別宗教發展的歷史未必愈上層的愈晚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貳、臺灣民間信仰發展臺灣的民間信仰是指漢人文化性的、民族性的、習俗性的宗教信仰,是臺灣民間的主要信仰與基礎信仰,家庭是基礎的祭祀單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一信仰以天地神鬼、祖先及日月星辰、樹木石頭等自然神為主要崇拜對象,也包含歲時禮俗、生命儀禮及巫術信仰等內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民間信仰的核心是地域性的組織與活動,以地方公廟的祭祀圈與區域性信仰中心的信仰圈之組織型態,表現臺灣民眾的信仰文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祭祀圈是地方居民對天地鬼神之共同祭祀的需求,所形成的義務性祭祀組織,信仰圈是以一神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成的志願性信仰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媽祖是臺灣主要的神明之一,媽祖廟隨處可見,更發展出區域性的祭典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媽祖的女神屬性,使祂具有蔭外鄉的靈力,並連結共同信仰祂的庄社,形成區域的聯盟,臺灣有很多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五十三庄、七十二庄的組織,大多與媽祖的信仰有關,而最大的媽祖信仰組織,當屬彰化南瑤宮10個媽祖會的組織,其信仰圈涵蓋彰化縣、南投縣、臺中縣(註1)、臺中市之350個左右的村庄,主要是漳州籍及福佬客的村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近年來雖然部分民間信仰的信徒和自認無宗教信仰的民眾(其實也是浸淫在民間信仰之文化氛圍中),有轉向佛教信仰的趨勢,但整體說來民間信仰仍然維持其基礎勢力,廟宇的數量也持續增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政府推行社區總體營造,部分地方寺廟的地位得到重振,有些地方大廟和區域性的觀光寺廟配合地方或中央政府舉辦各種文化節、觀光活動,媒體的能見度相當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縱使如此,臺灣民間寺廟仍面臨缺乏年輕的參與者(有些特別的現象除外,如年輕人到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拜月下老人求戀愛運與姻緣),經營管理者素質有待提升,以及寺廟之間競爭壓力等諸多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間信仰的信徒一般有求平安的觀念,拜神是為了求個人身心、家庭與庄社的平安,一般人大多把它理解成因私人目的而拜神求平安,因此對民間信仰有功利化的批評,卻忽略了「國泰民安」也是一種祈求集體與公眾之平安的民眾心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間信仰的信徒大多有做善事是為了積功德的觀念,進廟捐油香錢,原本是給神明點油燒香的意思,但「寄付」金錢給神明,也有透過神明行善的意思。</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傳統的積功德觀念,隱含的邏輯是凡人行善、行惡,老天都看在眼裡,而做善事的一個大誘因的確是為自己及後代子孫的利益與幸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沒有正式的成文經典,民間信仰主要依賴口傳的方式傳播神明的靈驗事蹟、祭祀方法及相關的宗教理念,漢人的宇宙觀主要是以人的世界(humanworld)為中心,另外有自然的世界(naturalworld)和超自然的世界(supernaturalworld),這三個世界可用一個天地軸貫串起來,彼此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超自然的世界還可區分為接近人的世界與遠離人的世界二者,前者具有人的世界的一些特徵,最主要是族姓的特徵,例如代天巡狩的王爺和土地公、地基祖等地祇也具有姓氏,表示祂們離人的世界不遠,如王爺等距離天界的神性還有一段距離,土地公、大樹公、石頭公等則更靠近人的世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參、臺灣道教發展臺灣道士所屬的流派,除全真派在臺灣沒有流傳之外,隨著漢人移臺的有巫術信仰性質較重的茅山派、三奶派、正一派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道士一般可分為紅頭與烏頭,或稱司公、法師,部分乩童也屬於道士的系統,道士所行之科儀、法事,遍及臺灣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舉凡喪葬、牽亡、問疾、醮典、謝土、安座、祭煞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道教可說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制度化宗教,揉合漢人基底的民間信仰加以經典化(道藏之編纂)與儀式化(道士作為儀式專家其所傳承之科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國大陸的道教傳統多已失落,臺灣雖然仍保存很多道教的傳統,但是尊崇中華的道統思想仍然不可小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華民國道教會」是政府認可的道教總舵,但是解嚴之後有成立於2000年的「中華道教文化團體聯合會」,也是標榜中華,尊崇中華成為道教不得不然的宿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肆、臺灣佛教發展臺灣的佛教發展,在清末、日治時期和戰後的各階段,皆有不同的影響和面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清末以前,主要是閩南系的禪、淨雙修寺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時期則結合日本曹洞宗在臺發展,開始建立起較具全島性的佛教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的影響力消褪,中國各省的佛教僧侶和佛教組織相繼隨國民政府遷臺,透過傳戒和中國佛教會的組織運作,使臺灣傳統的佛教寺院,在質或量都有急劇的轉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傳統佛教源自閩南與廣東,屬閩南佛教的傳承,有很強的民間化色彩,其中也有出家人主持的寺院,在日治時期主要有四大法脈:基隆月眉山、苗栗大湖法雲寺、五股觀音山凌雲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但以在家人為主體之齋教較具優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齋教結合了明末的羅教教義及龍華寶經的寶卷思想,形成龍華、金幢、先天三派,以龍華派勢力最大,金幢派的流傳較不為學界所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先天派則在戰後遭到新興的一貫道衝擊和取代,日漸消逝。</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齋教強調在家人可以弘法、傳皈依、收弟子、住持齋堂,可謂「在家佛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齋教龍華派自稱其法脈源自無極聖祖,有人類之初便存在,而佛法中精密深微的秘法在明代羅祖之後,只傳在家人而不傳出家人,這種佛法不是源自釋迦牟尼的說法對正信佛教而言,非常離經判道,也和正統佛教尊僧、禮僧、敬僧的傳統無法相容,因此齋教不被承認是佛教,但正統佛教在戰後接收齋堂大量的資源,很多齋堂轉為由出家僧人管理,正統佛教的勢力也因而大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除吸收傳統齋教的資源,利用臺灣佛教傳統的組織能量,戰後更以傳戒方式奠定教界制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加上佛教適應現代化的社會變遷有其成功之處,如企業化的經營模式與媒體傳播的應用等,當今的臺灣可說是佛教的盛世,佛光山、法鼓山、靈鷲山、中台山以及慈濟功德會等山頭鼎立、教勢大興,除吸納信眾外,各教團領導人的影響力也很深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屬於漢傳佛教的道場深受人間佛教之思想義理影響,而走向入世的關懷,並以社會實踐的方式弘揚佛教義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慈濟是臺灣的佛教山頭中唯一主持人為女性尼師,且不以「山」為名的教團,也是積聚最多社會資源與社會能量的教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女性」的一面,不只表現在證嚴法師教誨言語的柔軟上,更重要的是她所發揮的女性慈悲的領袖魅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當代臺灣佛教不僅吸納傳統佛教的資源,也吸納民間信仰的信徒以及原本無宗教信仰的人皈依。</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大山頭也逐步走向國際化,各有其勢力與發展重點,例如慈濟從事國際救災,法鼓山跨太平洋教禪,佛光山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甚多據點,靈鷲山以世界宗教博物館走向國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漢傳佛教在吸納傳統佛教勢力與向世界擴充勢力時,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也逐漸滲入臺灣,漢傳佛教的優勢與特色如何維持,成為佛教界的重大課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綜觀而論,臺灣傳統的佛教徒吃齋唸佛,現代的佛教徒多參禪打坐、更企求對義理深入明瞭,也講究佛法修行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受藏傳佛教法會活動的傳揚影響,現今不少佛教徒有仰賴上師加持的信仰心理,因此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對臺灣佛教體質的影響有待觀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伍、臺灣教派性宗教發展臺灣在戰後發展出來一些新興教派,如一貫道、在理教、慈惠堂、軒轅教、天帝教、弘化院等,這些新興教派與傳統教派的鸞堂、齋教等,可統稱為民間教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教派性宗教(sectariancults)都尊重中華道統,也有濃厚的中華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即使是屬性比較接近佛教的齋教,其中較優勢的龍華派便認為佛教源起於中土,從無極聖祖就已存在,之後在印度由釋迦牟尼發展起來,達摩之後又傳回中土,這是把佛教中華化的一種思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之教派宗教的另一個特色是對母性神的信仰,一貫道崇拜無極聖母,信徒稱為母娘,慈惠堂崇拜瑤池金母、王母娘娘(西王母),此一母性神信仰的特色,在於相信人們的元靈、元神皆出自母娘,死後也必回歸母娘懷抱,其宗教信息在於強調末劫思想,慈愛的母娘救渡世人,以此激勵人們入信與虔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昔日的文廟或武廟是官方祭典的所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文廟多為官建,祭祀孔子、孟子及七十二賢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文人也敬拜文昌帝君,文昌祠通常是讀書人集中的社學或書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文、武二廟有時兩者並立,有時是武廟兼祀孔孟諸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許多關公廟常設有鸞堂,往昔多有扶乩降筆的活動,乃儒宗神教的系統,文武一系,皆為儒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陸、臺灣基督宗教發展臺灣的基督宗教始於臺灣與西方的接觸,一開始是傳教士隨著殖民勢力到達臺灣,而後傳教士便接二連三來到臺灣奉獻心力,從事醫療、教育、傳教與社會服務的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基督教有新教、舊教,新教有長老教會、浸信會、真耶穌教會、地方教會(聚會所)、臺灣聖教會、循理會、拿撒勒人會、新約教會、信義會、聖公會、安息日會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也有摩門教等脫胎於基督教的新教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基督宗教傳入臺灣,促進臺灣的現代化,也取代臺灣原住民的傳統宗教並成為統合臺灣原住民各族、各部落的宗教信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集集地震(九二一地震)後,據說過去不相往來國語教會與臺語教會,為臺灣所遭受的大災難,而有大「悔改」的行動,齊聚為臺灣祈福,設法修補過去的破裂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宗教力量使人省思災難與人心的關係,並反省自身教會在宗教實踐上的偏失,可說是一個非常有益臺灣社會彌補內部族群裂縫,尋求內部共識的具有激勵性的行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臺灣原住民而言,基督宗教是他們抵擋主流漢族文化的一個憑藉,隨著日治時期的統治與基督宗教的傳入,雖然傳統信仰與文化遭到破壞,但是基督宗教文化也同時使她們的文化得到更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柒、臺灣新興宗教發展臺灣的新興宗教,有些源自佛教者如佛乘宗、真佛宗、現代禪、清海無上師等,代表佛教的新興樣貌,雖然依持正信佛教的傳統,但也充滿革新意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也有些新興教派被正統佛教視為離經叛道,但憑其領袖魅力與特殊的傳教法門,吸收甚多信徒。</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很多新興佛教團體側重氣功的修練,此與正統佛教講究明心見性大不不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緊張的現代化生活讓人們百病叢生,對靈性成長的內在需求也大幅增加,能夠同時注重身心修練與講求宗教心志涵養的宗教團體,自有其應運當世的吸引力所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新時代(NewAge)也與世界性的新時代同步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傳統民間信仰是否已無法契合現代人的心靈,世界性的大宗教在組織架構上與教義宣揚上又面臨哪些問題,使得各式各樣的新興宗教不斷的發生、傳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新興宗教所顯示出來的游宗的現象或是宗教融合現象,在在挑戰宗教學的理論視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捌、臺灣原住民宗教發展臺灣原住民大致分為14族:阿美族、排灣族人數較多,還有布農族、泰雅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還有屬平埔族的噶瑪蘭族,都是屬於馬來波里尼西亞族,傳統宗教是泛靈信仰,相信天地萬物間有各種精靈存在,也有與祖先崇拜相關的圖騰信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經歷明、清以來,有些族群逐漸漢化,「平埔族」一詞即是用來指涉居住平地且漢化的原住民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平埔族漢化的程度很高,其語言、文化傳統幾全喪失,甚至族群認同上也認為自己是漢人,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住民的血統,他們採取漢姓漢名,講漢語,複製屬於漢姓的族譜,實行與漢人一樣的祖先祭祀的方式,崇拜漢人的神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平埔族及居處與漢人較鄰近的阿美族、卑南族、賽夏族等,則有程度不一的漢化程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祭拜他們原來的神靈,維持部分傳統祭拜方式,卻採取漢人神明的名稱,例如西南平原的西拉雅族之阿立祖信仰,有些村社稱阿立祖為太上老君,有些則已經採取漢人的方式來祭拜漢人的神明,或是採取漢人的巫乩與占卜的方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西南平原的原住民族很早就接觸到西方的基督宗教,荷西時期即有傳教士來到臺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清領時期,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之後,臺灣開港,西方各國的傳教士紛紛來臺,一些歷史悠久的教會,便是當時建立於平埔族的居住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時期,西人傳教並未受到壓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現今,基督宗教在原住民社會非常普遍,一個部落常有天主教、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循理會、安息日會等不同的教會,這對傳統上原本一體的原住民部落的整合,造成一個很大的難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玖、臺灣做為宗教寶庫的發展特色臺灣在日治時期即被稱為「宗教寶庫」,各種宗教都可以在臺灣生根立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以傳統宗教而言,原住民族的傳統信仰如巫師、巫醫與豐年祭仍然存在,漢民族的民間信仰迄今仍是社會底層的信仰,佛教、道教也繼續傳承,佛教對當今臺灣人的吸引力頗大,除傳統的民間佛教或是在家佛教(齋教),戰後的中國佛教由於中國佛教會的統合力量與一些教團的建立,吸納傳統佛教如巖仔與齋堂的勢力,與不少民間信仰信徒的轉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鸞堂組織,又稱儒宗神教或聖門,是一種民間儒教,與過去封建時代的宣講,以及日治時期的戒鴉片運動產生的降筆會有密切關係,是地方知識份子藉扶鸞詩文從事公益與交流的場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具有中國民間教派宗教性質的一貫道、軒轅教、天帝教、在理教等都有三教合一或五教合一的說法,以不排斥其他宗教的方式吸收信徒,顯示綜攝主義(syncretism)的性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以外來的宗教而言,基督教、天主教在臺灣的發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臺灣現代化以及與西方文明的接觸,基督宗教的宣教活動扮演灘頭堡的角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他的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摩門教在臺灣亦有信徒。</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時期臺灣佛教納入日本佛教的系統,迄今仍有不少佛教寺院與日本佛教保持傳承與交流的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神道信仰雖然隨著日本戰敗,大量神社被拆毀或改為忠烈祠,但日本的天理教、日蓮宗與一些新興的宗教團體在臺灣都有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來自中國的法輪功亦在臺灣傳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之為宗教寶庫的意義在於臺灣的各種宗教文化都可說是臺灣的文化資產,也顯示臺灣人的宗教心(religiousmind)提供各種宗教滋生與成長的養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增田福太郎便已注意到臺灣高溫多溼的風土,對臺灣人之順服自然的態度與多神信仰之宗教性格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各種宗教得以在臺灣發展,和臺灣幾度被殖民的經驗有密切關係,荷西時期西方傳教士對平埔族即展開宣教的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也有學者指出鄭氏時期崇祀玄天上帝,施琅攻臺之後,清廷大力提倡媽祖信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早期並不排斥臺灣人的傳統信仰,大正時期大力整理寺廟,部分地區毀廟滅神(所謂的寺廟神昇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皇民化運動時期大力推行客廳改造運動,強迫臺灣人奉祀天照大神,然而這些激烈的措施並未造成臺灣人信仰的改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將臺灣佛教納入日本佛教的系統,卻使得臺灣佛教在閩南佛教的底子上,染上日本佛教的色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戰後透過中國佛教會的掌控,更由華南佛教傳承的僧團主領風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在都顯示宗教信仰與政權推移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經歷多重的殖民,並且擺盪在大陸性政權(清、中華民國)與海洋性政權(荷蘭、西班牙、日本)之間,主權意識如今才要開始建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傳統信仰具有之社會、歷史與文化意義,也要了解到臺灣歷經世界各種宗教文化的洗禮,以及本土宗教本身的活力,在宗教上我們已經可與世界接軌與作出貢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舉例來說,媽祖信仰是世界華人共同的信仰,而無疑臺灣是此一信仰的重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佛教近年來國際化的腳步快速,國際人士都可以感受到臺灣佛教團體在國際救災上的貢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道教更是保存豐富的科儀文化的傳承,這不僅是臺灣的文化資產,也是世界文化的資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人的宗教心與宗教性,和臺灣人不滿足於世俗的價值觀有很大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傳統的漢人社會講求個人成就、家族繁榮、村民的一體感與宇宙的和諧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價值觀在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裡得到彰顯、肯定與加強,然而社會變遷劇烈,傳統的價值觀已難應付時代的需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家庭價值降低,社區的歸屬感產生質變,甚至個人的成就、自我的實現與生命的意義都要重新思考的時代,人心的歸屬也面臨很多的考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目前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宗教人的靈異經驗最多、最蓬勃的地方,能夠通神通靈的人愈來愈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過去是乩童、尪姨、先生媽等專門從事儀式服務的專家,才有通神、通靈、甚至通鬼的經驗,但是現在愈來愈多宗教人都能在靈修、宗教儀式中產生通靈的現象,有些甚至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都有靈異的覺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各宗教在國際化的趨勢下,已有能力進行宗教輸出,這方面的表現,佛教方面以慈濟功德會、佛光山教團的表現最為積極,基督宗教無論新教、舊教,近年來不斷向中國傳教,而輸出的是臺灣人的宗教心或只是宗教資源,這是值得關切的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臺灣宗教發展綜述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