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6:49

【名老中醫經驗集】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老中醫經驗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書名 名老中醫經驗集 </STRONG></P>
<P><BR><STRONG>朝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STRONG></P>
<P><BR><STRONG>分類 綜合 品質 0% </STRONG></P>
<P><BR><A href="http://jicheng.tw/jcw/book/%E5%90%8D%E8%80%81%E4%B8%AD%E9%86%AB%E7%B6%93%E9%A9%97%E9%9B%86/index"><STRONG>http://jicheng.tw/jcw/book/%E5%90%8D%E8%80%81%E4%B8%AD%E9%86%AB%E7%B6%93%E9%A9%97%E9%9B%86/index</STRONG></A><STRONG>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7: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老中醫經驗集(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書名 名老中醫</STRONG></P>
<P><BR><STRONG>經驗集卷一 </STRONG></P>
<P><BR><STRONG>品質 目錄</STRONG></P>
<P><BR><STRONG>何 任金世元李輔仁路志正蘇榮紮布萬友生韋玉英謝宗萬徐景藩許公岩楊繼蓀俞長榮袁家璣章真如周楣聲周信有 研究《金匱要略》半個世紀的何任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7: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何若蘋整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編者按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匱》的名家,在國內外有相當影響,本文總結了他半個世紀來研究《金匱》和《傷寒論》的方法、經驗和主要成就,很有啟迪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他推崇「讀經讀注,經注並參」和主張「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論上有高深造詣,在臨床上也有豐富的醫療經驗。 </STRONG></P>
<P><BR><STRONG>文中介紹了他研究《金匱》的11部著作和8篇專論,從縱橫兩個方面給讀者指出了學習和研究《金匱》(包括《傷寒論》)的門徑,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 </STRONG></P>
<P><BR><STRONG>何任臨床擅長於內科雜病和婦科疾患,臨證善用「經方」,本文介紹了他應用「經方」的方法要點和醫療經驗。 </STRONG></P>
<P><BR><STRONG>他臨證治病力求辨證精當,處方用藥主張「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療腦萎縮,用甘麥大棗湯、桂枝龍牡湯治療癲癇等,具有鮮明特色。 </STRONG></P>
<P><BR><STRONG>對婦科疾病,認為須通曉奇經之理,要重視「調經」、「和氣」。 </STRONG></P>
<P><BR><STRONG>對腫瘤,他認為是因虛致病,病後又加重虛損,主張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STRONG></P>
<P><BR><STRONG>但「虛」是在脾腎兩臟,故扶正以培補脾腎為主,但也不忽視祛邪的重要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文中對各部分的觀點和論點,都舉有病例介紹他的臨證經驗,加以證實,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STRONG></P>
<P><BR><STRONG>心懷祖國意常愜,腹有經書氣自華。 </STRONG></P>
<P><BR><STRONG>———呂炳奎題贈何任教授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STRONG></P>
<P><BR><STRONG>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STRONG></P>
<P><BR><STRONG>———荀子《勸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8: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何任,字祈令</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別署湛園,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 </STRONG></P>
<P><BR><STRONG>解放初擔任杭州市中醫協會主任委員,1955年任浙江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1959年負責籌建浙江中醫學院。 </STRONG></P>
<P><BR><STRONG>1978年被授予首批中醫教授職稱,1979年任浙江中醫學院院長。 </STRONG></P>
<P><BR><STRONG>數十年來,何任教授潛心於中醫教育事業,堅持中醫醫療和科研工作。 </STRONG></P>
<P><BR><STRONG>他知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對中醫經典,特別是《金匱要略》有較精深的研究,是國內研究《金匱》的著名專家。 </STRONG></P>
<P><BR><STRONG>他臨床經驗豐富,屢起沉屙,遠近聞名。 </STRONG></P>
<P><BR><STRONG>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醫學術,勤於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幾種,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在海內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響。 </STRONG></P>
<P><BR><STRONG>他先後擔任過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中醫學會會長,浙江省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主任醫師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浙江中醫學院顧問,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醫報》社社長,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衛生部全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常委,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STRONG></P>
<P><BR><STRONG>何任出生在一個世醫家庭,父親何公旦,從儒而醫,在杭州頗負盛名。 </STRONG></P>
<P><BR><STRONG>公旦先生常說:「做一個醫生,要有一顆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學識要淵博。 </STRONG></P>
<P><BR><STRONG>」在這樣的庭訓下,何任不但從小就孕育著學醫的志趣,並且付諸行動。 </STRONG></P>
<P><BR><STRONG>上學以後,他除了學文化以外,開始誦讀《藥性賦》、《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中醫藥書籍,而對有關醫學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論大醫習業」、「論大醫精誠」等更是拳拳服膺。 </STRONG></P>
<P><BR><STRONG>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從而鞭策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STRONG></P>
<P><BR><STRONG>父親的教誨和歷代名醫高尚的醫德,為他走向獻身於中醫事業的道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二年級插班生,他規定自己除上課之外,每天要自學一定的時間,不是讀自備的參考書,便是潛身於圖書館的醫書之中。 </STRONG></P>
<P><BR><STRONG>他一面學習中醫基礎及臨床各科理論和一部分西醫知識,一面到中醫診所跟名老中醫抄方,實習中醫內、婦、兒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8: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為了掌握一些傳染病的知識</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也去西醫名醫旁侍診。 </STRONG></P>
<P><BR><STRONG>在老師的言傳身教、循循善誘下,使他對學醫的興趣更加濃厚。 </STRONG></P>
<P><BR><STRONG>他厭惡當時的十裡洋場,卻潛心於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的學習,為今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畢業以後不久,父親公旦先生就逝世了。 </STRONG></P>
<P><BR><STRONG>當時抗日戰爭尚處於艱苦階段,疾病流行,諸如天花、鼠疫、瘧疾等烈性傳染病隨處可見,這對於一個剛出校門的青年中醫既是一個嚴峻考驗,又是一個摸索診治溫病規律的難得機會。 </STRONG></P>
<P><BR><STRONG>好在他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跟師(父)侍診時有過接觸,也還能沉著應診,並使不少危重病人轉危為安,從此開始了他的中醫生涯。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在黑暗的舊中國,儘管他想為中醫事業作些努力,但步履十分艱難。 </STRONG></P>
<P><BR><STRONG>在為中醫事業而奮鬥過程中,何任非常重視中醫教育,注意培養後繼人才。 </STRONG></P>
<P><BR><STRONG>早在1947年,他就創辦了杭州中國醫學函授社,將自己讀書、臨證心得整理成《實用中醫學》、《醫摘便覽》等著作,作為「遙從」學生的教材,開創了浙江函授教育的先聲。 </STRONG></P>
<P><BR><STRONG>解放以後,他先主持了浙江中醫進修學校工作,以後又負責籌建浙江中醫學院。 </STRONG></P>
<P><BR><STRONG>30多年來,他親手為國家培養了進修生、函授生、本科生、研究生、「西學中」學生數千人。 </STRONG></P>
<P><BR><STRONG>中醫教學歷來是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的,開辦高等中醫學校教育,古今中外沒有完整的先例和經驗,何任從製定教學計畫、大綱、編寫教材乃至於授課方法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並身先士卒,親自授課,批改作業和帶學生實習,他講過的課程先後共有10門之多。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中醫教學與其他高等教育有其共性,但又有自己的個性,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中醫古籍汗牛充棟,理論獨特,學派眾多,而說理又是取類比象,許多問題難以口授,所以他主張學生應該早臨床、多臨床,汲取傳統師帶徒的教學特點,以彌補課堂講授的不足,因此他先後發表了《我對中醫進修教學工作的幾點體會》、《中醫學院教學工作初探》兩篇文章,同時組織全院教師編寫《中醫學院教學經驗和教案》一書,對於中醫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8: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在教學過程中</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何任十分注意傳授學習方法。 </STRONG></P>
<P><BR><STRONG>他提出治學應「五宜三忌」:一宜堅實基礎,二宜博采精思,三宜熟讀背誦,四宜兼及他學,五宜珍惜寸陰; </STRONG></P>
<P><BR><STRONG>一忌道聼塗説,二忌淺嘗輒止,三忌貪多務得,這些對青年學生都很有幫助。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百年樹人」的大事業不能局限於課堂,要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要鼓勵他們鑽研業務,奮發向上,於是他總結了自己的治學經驗,撰寫了《談治學》一文,在全院師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學生畢業多年以後,還寫信提到這篇文章和從中得到的收益。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每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已成為浙江各地的中醫骨幹,有的還成為廳局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他為辛勤的汗水換來滿園春色,桃李成蔭而感到無限欣慰。 </STRONG></P>
<P><BR><STRONG>「南陽經術蔚人師,今得先生實繼之。 </STRONG></P>
<P><BR><STRONG>字字切磋心若發,條條劑釋義如絲。 </STRONG></P>
<P><BR><STRONG>豈難到證多成例,且復窮奶直指疵。 </STRONG></P>
<P><BR><STRONG>能溯淵源歸一轍,醫林長養盛師資」。 </STRONG></P>
<P><BR><STRONG>這首七律條幅是進修學員為何任教授題的,也是對他長期從事中醫教學研究工作的中肯評價。 </STRONG></P>
<P><BR><STRONG>何任學驗俱豐,臨床以內、婦科為主潛心研究,務求效高治捷。 </STRONG></P>
<P><BR><STRONG>他臨證時遇重症大病,常以經方取效; </STRONG></P>
<P><BR><STRONG>遇雜病、疑難症,則經方、金元醫家方選而用之; </STRONG></P>
<P><BR><STRONG>對腫瘤以扶正祛邪法; </STRONG></P>
<P><BR><STRONG>對時病急症則經方、江南溫熱病方兼而取之; </STRONG></P>
<P><BR><STRONG>對婦科經帶胎產,尤其是崩漏及疑難病症治效顯著。 </STRONG></P>
<P><BR><STRONG>他熱忱的服務態度,良好的醫療作風,深得群眾的信賴和愛戴。 </STRONG></P>
<P><BR><STRONG>他治療時病、急證有膽有識,有明確的針對性。 </STRONG></P>
<P><BR><STRONG>如治一蘑菇中毒患者,在沒有醫療設備的情況下,用玉樞丹為主,單純用中藥治癒。 </STRONG></P>
<P><BR><STRONG>對內科雜病常用經方,尤其是善用《金匱》方取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8: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如治一腦萎縮的中年婦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神情呆滯,步履困難,投四逆散加味14劑後,步履自主,言語清晰,足見其運用經方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STRONG></P>
<P><BR><STRONG>對婦科病既繼承家學,又多采傅青主「論極精詳,方皆平易」之長。 </STRONG></P>
<P><BR><STRONG>如月經不調常採用定經湯,初產諸疾常不離生化湯,以及婦科培本之安奠二天湯等,均能運用得當。 </STRONG></P>
<P><BR><STRONG>以脾虛帶下為例用完帶湯,對該方中主藥山藥、白朮均遵原方本意各用30克,而柴胡、荊芥、陳皮用量較輕。 </STRONG></P>
<P><BR><STRONG>但他也採用歷代女科之長,如治崩漏,根據「血崩當辨虛實,實者清熱涼血,兼補血藥; </STRONG></P>
<P><BR><STRONG>虛者升陽補陰,兼涼血藥」的原則,常以陳素庵黑蒲黃散取效,而久崩不愈者則採用補奇經湯以益衝任。 </STRONG></P>
<P><BR><STRONG>他治閉經極少用攻血破血峻猛之品,而是先辨虛實,多以養血活血,行氣化鬱取效。 </STRONG></P>
<P><BR><STRONG>他治病常著眼於扶正培本,尤其強調益脾腎,認為「脾非先天之氣不能犯,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 </STRONG></P>
<P><BR><STRONG>補腎而不補脾,則腎之精何以遽生,是補後天之脾,正所以補先天之腎也,脾腎可不均補乎」。 </STRONG></P>
<P><BR><STRONG>如對一些要用培本治法的病(某種白血病、糖尿病、癌腫等),首先分析其發病機理,正邪情況,虛在何處? </STRONG></P>
<P><BR><STRONG>認為有些病是因虛而致病,而不是因病而致虛。 </STRONG></P>
<P><BR><STRONG>而虛常先是腎虛; </STRONG></P>
<P><BR><STRONG>次是脾虛,或先是脾虛,再是腎虛。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他治一黃疸半年以上不退的患者,歷經很多醫院治療無效,他據「久疸不愈當補脾」,用培本法很快予以治癒。 </STRONG></P>
<P><BR><STRONG>他選方用藥,主張以法統方,用藥宜少而精靈,反對藥雜量重。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治病關鍵在於對證。 </STRONG></P>
<P><BR><STRONG>藥若對證,「四兩也能拔千斤」。 </STRONG></P>
<P><BR><STRONG>若濫投重劑,不但無效,反能壞事,故臨床處方常是九味、十一味而已。 </STRONG></P>
<P><BR><STRONG>對一些慢性疾患一經辨證明確,施治取效,就不輕易更方,略事加減而已,體現了「驗不變法,效不更方,隨證加減」的治則。 </STRONG></P>
<P><BR><STRONG>他用方存根存據,從不草率湊方。 </STRONG></P>
<P><BR><STRONG>認為患病癒病都有個過程,既已診斷明確,投方見效,就不應輕率改法變方。 </STRONG></P>
<P><BR><STRONG>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他根據金鈴子散、芍藥甘草湯化裁創制和胃止痛散,對潰瘍病、膽囊炎、腸炎等引起的疼痛,止痛迅速,療效顯著。 </STRONG></P>
<P><BR><STRONG>何任雖然已是名家,但他不以名醫自居,不拘一家之言,他活到老學到老,經常汲取報刊書籍中的經驗和資訊來更新知識,充實自己。 </STRONG></P>
<P><BR><STRONG>如他善於選用單方、草藥治療疑難重症,如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貓人參、鼠婦、守宮等治療癌腫,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9: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勤於著述。 </STRONG></P>
<P><BR><STRONG>正是靠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使他在中醫學術上獲得了較高深的造詣,為中醫學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STRONG></P>
<P><BR><STRONG>從1947年中國醫學函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實用中醫學》起,幾十年來他在教學、醫療和行政事務之餘,不斷地鑽研中醫學術問題,特別是對《金匱要略》有較精深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他「夜臥人靜後,晨起鳥啼先」,到1988年出版《湛園醫話》時止,前後共出版了10種著作,不少著作一版再版,深受讀者歡迎。 </STRONG></P>
<P><BR><STRONG>同時還在國內外中醫藥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 </STRONG></P>
<P><BR><STRONG>1984年在他64歲高齡時,還應邀為《浙江中醫學院學報》、《上海中醫藥雜誌》的「金匱摭記」等欄目撰寫文稿,他自己勤於鑽研,也鼓勵教師著書立說,1978年組織老中醫編寫《老中醫醫案選》,組織各科教師編寫《中醫學習參考資料》等。 </STRONG></P>
<P><BR><STRONG>多年來他兼任《浙江中醫學院學報》編委主任,負責終審工作,他悉心修改一絲不苟,使《學報》在中醫界享有一定聲譽,並向國外發行。 </STRONG></P>
<P><BR><STRONG>1983年衛生部委託他主持《金匱要略》的整理研究和任《金匱要略》全國函授教材主編,歷經數載,已分別於1986年、1990年通過鑒定完稿出版,1991年又出版了《金匱要略百家醫案評議》。 </STRONG></P>
<P><BR><STRONG>何任不僅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在國外也有較大影響。 </STRONG></P>
<P><BR><STRONG>1981年10月北京「中日《傷寒論》學術交流會」,他代表中方作了《傷寒論》的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的學術報告; </STRONG></P>
<P><BR><STRONG>1982年南陽「仲景學說討論會」,又發表了《讀經讀注,經注並參》的學術論文,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讚賞和日本學者的高度評價。 </STRONG></P>
<P><BR><STRONG>日本訪中團團長、醫學博士讚揚他研究《金匱》的專著是「中醫學傑出著作」。 </STRONG></P>
<P><BR><STRONG>此後他的這兩篇論文都被譯成日文,刊登在日本《漢醫臨床》刊物上。 </STRONG></P>
<P><BR><STRONG>1985年他應日本醫師東洋醫學研究會及日本東醫藥專門學校的邀請去東京講學,1988年又出版了他《金匱要略新解》等著作的日文譯本———《金匱要略解說》。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他學識廣博,重視實踐,不尚空談,《新加坡中醫學報》黃萬源的文章「杏林偶拾」高度評價何任的文章「踏實而有分量,耐得住人們反復閱讀和研究」,新加坡、美國等一些刊物通過多種途徑要求為其撰稿。 </STRONG></P>
<P><BR><STRONG>何任在科學面前是一名敢於進取的勇士,但對享受方面卻總是止步不前。 </STRONG></P>
<P><BR><STRONG>他身體不好,卻長期堅持工作,甚至在他患病手術後第二天,就不顧疼痛,抱病處理研究生的工作。 </STRONG></P>
<P><BR><STRONG>他為中醫事業勤勤懇懇、鞠躬盡瘁的工作態度,在教學、醫療、科研上的卓著成就,深得全院師生員工的愛戴和尊敬。 </STRONG></P>
<P><BR><STRONG>他曾多次被評為基層和省級文教戰線的先進工作者,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報》以「獻身於潔白神聖事業的人」為題報導了他的事蹟。 </STRONG></P>
<P><BR><STRONG>1984年退居二線。 </STRONG></P>
<P><BR><STRONG>他說:行政方面我退居二線,但在專業上我仍在一線工作,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STRONG></P>
<P><BR><STRONG>他雖年已古稀,仍壯心不已,他剛開完全國中醫學會會議,就向省委遞交「關於開創浙江省中醫工作新局面和辦好中醫學院的建議書」。 </STRONG></P>
<P><BR><STRONG>1991年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對他50年來研究《金匱要略》的成果召開鑒定會,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他的研究工作。 </STRONG></P>
<P><BR><STRONG>「老牛明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他為浙江中醫學院寫的條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STRONG></P>
<P><BR><STRONG>何任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為後學者做出了榜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9: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研究《金匱》的基本成就《金匱要略》簡稱《金匱》,為東漢醫學大師張機(仲景)所著,是中醫最早研究雜病的專書,它不僅促進中醫辨證論治診療體系的形成,而且對雜病的診治,有典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金匱》是一部包括中醫內科雜病,及外、婦等科的專門醫籍,其中蘊藏著中醫學術的指導思想和治療法則,乃至具體疾病的辨證施治和理、法、方、藥,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STRONG></P>
<P><BR><STRONG>何任1941年畢業前後即潛心於《金匱》的研究,50年來,不僅探索《金匱》的沿革、版本、注本、注家,而且對《金匱》的學術思想、治療法則,立法、製方等各個方面作了研究探索,完成了研究《金匱》的著作11種,《金匱》的論文數十篇。 </STRONG></P>
<P><BR><STRONG>從普及讀物、中級讀物、高級讀物,乃至《金匱》中200余方的臨床應用,都有不同角度的探索。 </STRONG></P>
<P><BR><STRONG>現將他的研究成就簡單介紹於後。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49: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研究專著簡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40年代以來,他累積研究《金匱》的理論和臨床資料,經分析歸納,完成了「普及性」、「提要性」、「考證性」、「應用性」等適用於學習研究《金匱》的初、中、高、精等系列論著。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0: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金匱要略通俗講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以通俗語言,將《金匱》全書內容作扼要的講解、分析,以表達原文的精神,並參以歷代注家精義,貫徹古為今用之旨。 </STRONG></P>
<P><BR><STRONG>又以臨床實踐為依歸,使讀者對於原著得到概括的認識和初步的體會。 </STRONG></P>
<P><BR><STRONG>文字淺顯,說理清楚,頗宜初學中醫和西醫學習中醫者參考閱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0: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金匱要略歸納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6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是為了使學習《金匱》者易於認識和分析其內容、實質,將各篇中所述加以整理編次,分類歸納,列成表格形式的著作。 </STRONG></P>
<P><BR><STRONG>又在經文之前冠以概括性標題,綱舉目張,使讀者一目了然。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兩種著作,大體為普及性讀物。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0: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金匱方臨床應用選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78年浙江中醫學院編印):這是何任50年來臨床應用《金匱》方的醫案實錄,其為後人應用《金匱》方作了示範,也是臨床經驗的積累,有較好的實用價值。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1: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金匱要略新解》</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8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按《金匱》各篇原文逐篇逐條注釋,將原文及古澀難通之處,以語體文將其各條文之理論、法則、辨證切要、治療法度、處方組成、用藥要點等作了公允、切要的注釋,特別在條文方藥之後附以他的臨證治驗醫案,使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金匱》的較佳讀物。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兩種,屬於提要性著作,便於在短期中掌握《金匱》之內容。 </STRONG></P>
<P><BR><STRONG>更可使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隨時查閱、分析、應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1: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金匱要略提要便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83年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對原著各條文作簡要夾註列於每篇之前,接著是「提要便讀」,將該篇原文所載之病因、症狀和治療等方面加以歸納分析,提綱挈領,分別主次,使讀者易於領會和掌握原著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精神。 </STRONG></P>
<P><BR><STRONG>本書最適宜於短期提高進修班或教學課時不多的學習進修之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1: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金匱要略講義》</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86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為衛生部下達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統一教材。 </STRONG></P>
<P><BR><STRONG>該書歷時三年編寫完成,通過專家鑒定出版,現為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通用教材之一,其特點是有利於自學,深受讀者贊許,已多次再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1: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7.《湛園醫話?金匱燃犀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8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這是將《金匱》正文及附篇作深入重點的探討,究玄鉤沉,為《金匱》研究的心得之作,可作為較深入研究《金匱》,探索《金匱》各家注釋要義的參考,適合於中、高級中醫人員的研讀。 </STRONG></P>
<P><BR><STRONG>以上6、7兩種著作,主要是對《金匱》的治病主導思想,診病法則,應用方藥作綜合性的、古為今用的實際闡解。 </STRONG></P>
<P><BR><STRONG>讀者認為閱讀此類著作後,對《金匱》方的應用感受至深。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2: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8.《金匱要略校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書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所列的中醫古籍整理的重點課題,歷時四年完成,並經過部級鑒定後出版。 </STRONG></P>
<P><BR><STRONG>本書以元代鄧珍仿宋刻本為底本進行整理。 </STRONG></P>
<P><BR><STRONG>全書二十五篇,每篇有「提要」、「校注」、「按語」,末有「校注後記」,文獻豐富,考證詳實。 </STRONG></P>
<P><BR><STRONG>所論仲景學術思想與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STRONG></P>
<P><BR><STRONG>本書既保持了仲景宋本《金匱要略》原書原貌,又體現了近代學者研究《金匱要略》的新成就,為目前研究仲景學說的重要書籍。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2: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9.《金匱要略語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書是在《金匱要略校注》的基礎上,用白話文語譯的通俗讀物,將《金匱》原文、方藥等逐一語譯,說理明白,文字曉暢,被稱為歷代《金匱》語譯中的上乘之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8-31 19:52: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0.《金匱要略解說》</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日本版「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何任去日本講學時所採用的教材《金匱要略新解》的日文翻譯本,由日本漢醫博士勝田正泰領銜及組織若干名日本漢醫研究生翻譯,現作為日本醫界學習中醫《金匱要略》的教材。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