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暑證述古共六條】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2 20:08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暑證述古共六條】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暑證述古共六條


●仲景曰: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氣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吐之。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

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

凡中暍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溫養。

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其土,取以置於臍上,概可見矣。

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王節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妙。

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

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

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

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若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則吐瀉霍亂。

故治暑藥多宜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

●薛立齋曰:按東垣先生云: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煩熱無汗,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熱藥主之。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躁熱惡熱,肌熱大渴,汗泄懶動,為天熱外傷肺氣,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若人元氣不足,用前藥不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若人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解暑。

若中暑,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

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也。

今患暑證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

又曰:前證當分別中暑,中暍,脈虛,脈沉,無汗,有汗,發熱,不熱,作渴,不渴,或瀉,不瀉,飲寒,飲熱,辨其陰陽虛實,不可泛投寒涼之劑。

蓋謂夏月伏陰在內,古人用附子大順散之類,溫補陽氣,厥有旨哉。

何今人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體倦,發熱作渴,或吐瀉腹痛頭痛諸證,反服香薷飲,復傷元氣,無不招引暑證,以致不起。

至若清暑益氣湯內用澤瀉,蒼朮,黃柏之類,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方可用之,否則反致虧損其陰,用當審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pi.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