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古詩】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1 23:18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古詩】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古詩

 

昔人稱古詩,有指詩經三百篇者,如漢書藝文志:「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側隱古詩之義。」

 

謂孫卿、屈原之賦,有詩經託諷之義也。

 

詩經崇之為經,古詩之名,乃降而以稱兩漢之作。

 

鍾嶸詩品序:「古詩眇邈,人世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漢之製,非衰周之倡也。」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

 

皆指昭明文選中所列之古詩十九首等而言矣。

 

古詩之名,又與後來之近體詩相對稱。

 

古詩為自兩漢以迄六朝之古體詩,較規則者,全篇五字句,為五言古詩,宜為古詩中最廣泛者;

 

全篇七字句,則為七言古詩,詩篇流傳,較五言為少。

 

雜言體、三字、四字,或奇零不整句式,皆可謂之古詩。

 

古詩篇幅,長短不定,協韻不拘一韻,古韻通轉,隨意更換。

 

如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開始即用支微齊佳灰韻,「相與日以遠」,以下由平韻而換上聲韻,此等皆無定式。

 

句中無平仄調協之限制,不講對仗,故古詩之寫作,初無拘束,可長可短,隨作者心意而定。

 

其後至齊代永明年間,沈約創為四聲八病之說,王融、謝朓等繼為之,古詩變格,漸趨於律,以開初唐作者,是古、近體詩分野之關鍵,時勢使之然,即不始於沈約,後來亦必有如沈約者出而倡之也。

 

(汪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pi.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