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尾索動物】
尾索動物,因其幼蟲或成體(如尾蟲)之尾部有脊索,所以命之。
本亞門共分三綱五目,以海鞘綱為主,尚有海桶綱與幼形綱兩者。
海鞘類為量龐大,近岸生存,附著於岩石、珊瑚礁,甚至海底電纜上,外表常被誤認為植物,單體或群體著生生活,僅少數在海面飄浮生活,由極地至赤道,遍及各處海洋。
成長之海鞘其體壁被有被囊(Tunic),被囊之質,類似纖維,具有保護及使其成形之功效,故尾索動物亦稱被囊類,與脊椎動物關係密切。
尾索動物之循環系統為開放型,心臟在胃附近,兩端有脈管相連,因無膜瓣亦無微血管存在,所以血液流動之方向無常,血球無色,時或紅或藍。
成長之被囊有二開口,一在頂端為入水管,一在囊側為出水管,海水由入水管進入咽頭,在內循流,經鰓裂至圍鰓腔,然後由出水管流出體外,呼吸作用在此過程中完成。
當海水在咽頭內循流時,水中所含食物碎屑被內柱攫取,藉纖毛運動漸向上移動,進入食道,而至內臟腔,再至胃腸終至肛門,完成攝食作用。
神經系統極不發達,僅外套內有一軀幹神經結,用以控制水之進出。
生殖方面,多係雌雄同體,卵巢開口於肛門附近,睪丸為許多分枝小管,異體體外受精,或行出芽法之無性生殖。
(孫寧)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08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pi.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