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和韵】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1 23:19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和韵】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和韵

 

古人作詩,原作稱為唱,用他人之以作詩,則稱為和,故和他人之詩而用其原,稱為和。

 

早期有唱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宋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云:「前人作詩,未始和,自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自郵筒倡和,始依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故和始自中唐詩人白居易與元稹。

 

明人徐師曾著詩體明辯,關於和詩,他認為可分三體:一為依,謂同在一中,而不必用其字;

 

二為次,謂和其原,而先後次第皆依之;

 

三為用,謂同用此,而先後不必相次。

 

徐氏曾舉例說明,古人賡和他人之詩,答其來意而已,初不為所縛,如韋迢早發湘潭寄杜甫句:「相憶無南鴈,何時有報章?」

 

杜甫和詩云:「雖無南鴈過,看取北來魚。」

 

自中唐已還,元、白更相唱和,其風始盛,至皮日休、陸龜蒙等,其體乃全。

 

和除徐氏所述三種之外,又有因他人詩所用而增之者,亦有拾其餘,凡原皆捨置不用者,並見柳河東集。

 

唐人將唱和之作編為詩集者有三:斷金集、漢上題襟集二種,皆已亡伕,今所傳之松陵集,即為皮、陸等唱和之詩,讀之尚可想見一時文雅之盛。

 

(王熙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7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pi.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