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1-4 22:37:5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圖

        

 

 

小暑大暑二節。


太陽直射地面的熱,稱之曰暑。


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熱此時最大也。


太陽的熱,爲萬物生命的原素。


此熱經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經冬則沈而藏于地下的水中。


次年交春,由水中與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際。


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經秋偕地面新到之熱,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圓運動也。


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遠也。


熱之能降,金氣之力。


立秋處暑二節。


此節,爲一年圓運動的起點。


立秋時,距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壓力初降,降到處暑,此壓力增多,遂將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熱,壓入土內。


處者,歸也,入也。


言地面的熱,經秋金之降,歸入土內也。


此時正當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爲初伏;


第四庚日起,爲中伏;


第五庚日起,爲末伏。


伏者,言金之降氣,將地面之熱,降伏而入于土內也。


初伏前,地面雖熱,不覺有熱氣熏鼻。


初伏以後,地面上即覺有熱氣熏鼻。


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覺熱氣由地而上漲,特別濃厚,即是暑氣入地的前驅。


中伏過了,便是末伏。


末伏在處暑前後,一過處暑,地面上便覺清涼,便是暑氣入地已多之現象。


庚金之降氣,即大氣的壓力。


詳宇宙篇氣象學的證明。


秋氣肅殺,此殺字,古文亦作降字解。


人都認爲生殺之殺,以爲秋深葉落,便是殺氣。


不知葉之生也,乃根下之陽上升于枝也。


葉之落也,乃枝上之陽,降入于根。


諺語有葉落歸根之言,言始終仍是一事雲耳。


立秋處暑之後,陽氣下降,萬物得根,人身即較強健也。


白露秋分二節。


熱降液生,此時地面,早晚便有露氣。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


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多少一樣,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節。


過了秋分,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多。


天空的壓力,壓入地面下者亦多。


地面上遂寒冷起來。


白露時的露,但覺得涼,此時的露,便覺得寒。


再過半日,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更多。


大氣中收斂力量更大,寒氣增加,露便成霜。


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內的感覺,特別明顯。


東南方亦感覺秋後屋內有熱氣。


此時地面上覺得涼,地面下便已溫了。


人身亦下部增溫也。


立冬小雪二節。一年的大氣,秋降冬沈,春升夏浮。


名是大氣在降沈升浮,其實是大暑小暑的陽熱在降沈升浮。


立冬者,降下的陽熱,開始在沈也。


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時的陽熱,不降沈下去,或降沈者少,明年春夏,便無陽氣升浮上來。


不惟禾稼無粒,人身且多虛寒死病。


陽熱由降而沈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涼而寒,地面下由溫而熱。


寒則收斂力大,雨使成雪也。


礦坑下的工友,夏著棉衣,冬則赤腳,地面下夏寒冬熱之故。


大雪冬至二節。


大雪之時,陽熱下沈愈深。


地面上的雪愈大。


見地面上的雪大,則知地下的陽熱沈的愈深。


氣體的圓運動個體,陽熱降極則升。


冬至者,陽熱降極而升之位也。


此時若天暖不冷,或聞雷,或起霧,陽氣爲外泄,便起上熱下寒人死最速的溫病。


來年春夏病更大也。


冬至之時,天人的下部陽多,陽多則動,多病遺精白帶。


小寒大寒二節。


降極則升,是圓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成物。


生物的大氣的升降,是圓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自然之理。


惟其冬至後,繼以小寒,再往大寒。


寒能封藏,陽熱經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


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


沈于地下水中的陽熱,爲成物發生的生命根本。


冬至後,寒藏的足,根本深厚,生長用足。


故冬季後寒冷,明年乃能豐收,乃無危險的病。


向來無冰雪之地,冬季亦須寒冷,乃能少病。


地下水中封藏的陽熱,升出地面,則成雷,成霧。


冬季陽熱應當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故重慶冬季霧大


立春雨水二節。


冬寒之後,春氣轉溫,溫者冬時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陽熱,升出地面,火從水出,其氣溫和也。


立春者,大氣的陽熱,由沈而升也。


雨水者,陽熱秋降,地面氣冷,露則成霜。


陽熱春升,地面氣溫,雨則成水也。


此時陽根動搖,小兒即多虛病。


驚蟄春分二節。


冬時陽熱,收藏于地下水中,萬物即隨陽熱之沈而蟄藏。


交春鳥獸交尾,蛇蟲啓蟄,草木萌動,萬物隨封藏的陽氣升發起來,而驚動也。


春分對秋分而言。


秋分節前,地面上陽熱多,地面下陽熱少。


秋分節後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


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


春分節後,地面上陽熱淚盈眶多,地而下陽熱少。


地面下陽熱減少,故春分後的時令病,多是下虛。


清明谷雨二節。陽熱初升于地面,陽氣彌漫,地面不明。


經春分節後,再升于地面之天空,則地面清明也。


此時陽熱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種谷也。


陽熱升出于地面者多,地下陽根則少矣。


所以此時外感發熱,食涼藥多壞。


立夏小滿二節。


地下封藏的陽熱,由升而浮,則成夏季。


立夏以後地面陽熱較多。


滿者,地面上熱滿也。


曰小滿者,比較大暑而言也。


此時地面陽熱小滿,不止舊年降沈的陽熱,升現出來的關系。


今年太陽由南往北,地面受熱的關系,亦居其中。


但生物的陽根,則舊年降沈的陽熱,負責較多。


地面之際,陽熱小滿,地面之下,陽熱已大虛矣。


故小滿節後,多下寒之時病也。


芒種夏至二節。


地面之際,陽熱小滿,雨水又足,麥穗生芒,將成熟也。


夏至者,至者,極也。


冬至爲陽熱降極而升之時,夏至爲陽熱升極而降之時。


夏至之後,經小暑大暑,于是立秋。


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于是立春。


立春則陽升,立秋則陽降。


夏至陽降,必經小暑大暑之熱,然後降。


冬至陽升,必經小寒大寒之寒,然後生。


升降的範圍大,則由升降而生的圓運動的中氣足。


所以夏極熱,冬極冷的地方的人,特別聰明。


冬至以後,交立春而後陽升。


夏至以後,卻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陽已先降。


造化之道,惟恐陽氣不降。


因陽性本升,所難得者,陽之降也。


所以《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


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則倦怠。


交秋冬則健康也。


二十四節氣,簡言之,就是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


升降一周,則生中氣。


圖中之太極圖,表示中氣之所在。


中氣者,萬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沈,春生夏長,春升夏浮。


升者,陽熱升也。


浮者,陽熱浮也。


降者,陽熱降也。


沈者,陽熱降也。


藏者,藏陽熱也。


收者,收陽熱也。


長者,長陽熱也。


生者,生陽熱也。


吾人的在北溫帶地面。


夏至之時,見太陽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壓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陽熱力,遂往下降。


冬至之時,見太陽往北,壓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壓力,仍往上收,壓到降下水中的太陽熱力,遂往上升,周而複始,遂成二十四節氣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所謂大自然的宇宙,如此而已。


甚尋常事耳。


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


傷寒論腸胃之熱證,申酉時必熱加。


遺精白帶,半夜病作。


春病溫病,夏病霍亂,秋冬人則身體特別健康。


皆大氣運動整個發現之事實。


所以學中醫學,必先學知大氣。


必先學知二十四節氣。


讀此圖要整個的讀。


在讀陽升,就要注意陽降;


在讀陽降,就要注意陽升。


在讀地面之上,就要注意地面之下。


在讀地面之下,就要注意地面之上。


在讀春,就要注意秋。


在讀冬就要注意夏。


在讀右下左上,就要注意中。


將圖的左右上下,合在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上下看,便知人身一小宇宙一氣運行之妙,而得到治病的竅要。


節氣的節字,就是竹節。


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


一到節上,便難過去。


宇宙大氣,交節必郁而後通。


久病之人,交節前三日多死。


大氣郁人身亦郁。


久病之人,腠理幹塞,交節不能通過,是以死也。


凡病節前起色,以後即愈得快。


可以見中醫學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學矣。


故學知二十四節氣,須用功夫,一點不可含糊。


務必于事實上,隨時隨地找出憑據,欲找憑據,須在病人身上去找。


常謂在家讀醫書,不如醫院的“看護士”容易明白,時時與病人不離開也。


中醫無醫院,只讀空書耳。


書再不好,更無法學。


二十四節氣的圓運動圖,中醫的醫院也。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5000 金幣 +500 龍幣 +2 學習 +50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19:29 , Processed in 0.2656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