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控制】 BibliographicControl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書目控制(BibliographicControl)一詞,一般認為係由美國圖書館學專家伊凡斯(LutherEvans)於1964年首度提出。
然此概念則可追溯至1895年,奧特里特(PaulOtiet)與拉方騰(HenriLaFontain)創立國際書目學會(InternationalInstituteofBibliography),其目的之一即建立國際書目,以便能夠掌握所有知識資源。
所謂書目控制意指對於每本圖書、每件文獻、甚至每種書寫的思想、有聲資料的內容、存佚、所在,均加以妥善登錄與組織。
其目的係將人類各種溝通紀錄有系統地排列,以便於管理、傳遞與利用。
它是建立、儲存、操作並檢索資料的過程,蘊含著兩個層面,一為描述層(DescriptiveDomain),一為探索層(ExploitativeDomain)。
前者以保存為導向,將收藏的資料經由編目、製作索引、摘要等方式加以描述,以便能適切地指引;
後者為使用者導向,在此領域中,資訊需求者不但查尋所需資料,而且有效地加以利用。
書目控制與書目組織(BibliographieOrgani-zation)常被交替使用。
兩者意義雖相似,但嚴格而言,前者強調的是經由一系列的運作以產生各類資訊的目錄;
後者則著重於書目的排列、結構、製作、檢索方法,及書目專家的教育等方面。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資料量成長快速,因此亟需有系統的方法加以組織。
書目控制主要功能是協助人們迅速了解某位作者撰寫之書籍,某種出版品可用的版本,各類學科或各地區主要出版品,及其收藏地、獲得方式、資料類型等等。
要達到書目控制的目的,應具備下列基本要件:(1)各類資料目錄。
包括圖書、期刊、輿圖、政府出版品、音樂作品、小冊子、論文、視聽資料及電子出版品等類型;
(2)期刊論文索引;
(3)出版社、書商、學會、圖書館及其他相關組織名錄;
(4)標準化。
包括書目著錄、編目規則、主題分析及機讀編目格式等。
以往書目控制偏重於書本資料,至1950年代後才開始將此方法應用於非書資料。
隨著圖書館自動化之普及、書目網路系統之設立,電腦化的書目紀錄控制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由於其書目來源廣泛而複雜,必須確保格式一致性、做好權威紀錄,淘汰重複資料,並修正錯誤紀錄,才能便於資訊之檢索與交流。
在國際書目控制(UniversalBibliographieControl)方面,1974年起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IFLA)即積極推動相關計畫,促使各國書目有效控制,進而達到全世界之各類出版品易於取得及利用之目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