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臺灣天主教發展綜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09:0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文●臺灣天主教發展綜述

 

天主教由西班牙道明會於1626年傳入臺灣北部,1642年為荷蘭人驅逐後消失,1859年再次傳入,由南向北發展,2007年最新的統計是全島有一處總主教區,六處主教區,教徒299,158人。

 

17世紀西方諸國從事海外擴張,西班牙傳教士抵達菲律賓,計劃向日本及中國傳教;

 

日本在1610年禁教,中國的天主教會已有耶穌會士建立據點,臺灣卻尚未傳入。

 

在馬尼拉的道明會士轉而來臺灣,一方面傳教,一方面也可作為未來赴日本或中國的中間站。

 

由於南部已有荷蘭人佔領,1626年5月,6位傳教士在馬迪乃神父(Fr.BartolomeMartinez)率領下,隨西班牙艦隊登陸北部,在基隆、淡水、北投及宜蘭一帶向原住民宣教,為嬰幼兒施洗,前後約有4千人受洗。

 

1642年西班牙人撤離,傳教工作中斷。

 

1859年(咸豐9年)清廷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安平(今臺南)成為口岸,西班牙道明會士再度入臺傳教,由駐在福建的會士率領數位傳教員及教徒從打狗(今高雄)登陸。

 

郭德剛神父(FernandoSainz)是最初10年的主要教會領導人,他與具有敵意的鳳山知縣馬慶釗及在地民眾交涉,先在前金建立教堂,開始宣道。

 

一年後前往屏東萬金的平埔族部落傳教,協助改善其生活後,收效頗大。

 

教務逐漸穩定,開始向北發展,期間臺南西拉雅社派人邀請去傳教,以人手不足婉拒;

 

北部噶瑪蘭族也南來邀請,由於傳教士派人察看,由於適逢原漢衝突而作罷。

 

1865年(同治4年)蘇格蘭長老會登陸臺南傳教,天主教此時也發展到該地,1868年因為採收硫磺問題而爆發衝突,發生鳳山教案,教堂被毀,傳教人員受到官府迫害。

 

事平後,得到金錢補償,重新買地蓋堂。

 

當時臺灣的天主教會由福建代牧區管轄,陸續派遣傳教士來臺,但同一時期全臺不超過10人,據統計從1859年到1895年間,一共只有30多人在臺傳教,但有些只是短暫停留就因健康理由而離開。

 

臺灣的道明會士設有一區會長,早期變動大,1861年由郭神父接手後才安定下來。

 

1869年郭神父調往馬尼拉,當時已有屏東萬金、打狗前金、埤頭(今鳳山)、臺南、嘉義沙崙仔等傳教地區,教會先在臺南,後移高雄開辦孤兒院,收容棄嬰。

 

1883年中國傳教區重劃,福建分成福州和廈門兩個代牧區,臺灣劃歸後者管理,此時全臺教會增加了斗六、他里霧(今斗南鎮)、樹仔腳(今莿桐鄉)、埔羌崙(今大埤鄉豐岡村)、鹿寮(今元長鄉),已北達彰化羅厝(今埔心鄉羅厝村)。

 

1884年清法戰後,傳教士受到不滿在北部傳教的加拿大長老會的教徒之邀,前來臺北傳教,先在和尚洲(今蘆洲市(註1))落腳,再前往大稻埕租屋傳教,受到民眾反對,後經外交交涉才得以購地建教堂,並向臺北四週的淡水、基隆、石碇等地發展。

 

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給日本,1895-1896年間日本以武力鎮壓反日民眾,臺灣天主教會因被指控協助日人,在雲林及嘉義一帶受創甚重,教堂被毀,物品被掠,傳教人員四散奔逃,也有教徒反日而遭迫害的謠傳。

 

戰爭造成教會嚴重損失,但未消滅。

 

日治後教會與中國傳教區的關係受到衝擊,1913年(大正2年)臺灣正式脫離廈門代牧區獨立成為監牧區,由林茂才(FernandezClemente)擔任首任監牧。

 

林監牧首先籌建專為日本教徒使用的臺北樺山天主堂(今稱華救世主堂),隨後建大稻埕的蓬萊町教堂。

 

1917年正式創立教會第一所教育機構--靜修女子學校,招收日本及本地女學生,並由1903年入臺的道明修女會的修女管理,成為相當有名的私立女子中學,體育表現尤其突出。

 

1920年林監牧調往馬尼拉,由日本四國教區的教區長楊多默(ThomasdelaHoz)繼任。

 

楊監牧日語嫻熟,教務日益拓展。

 

1936年由道明會送往廈門培養的首位臺灣人凃敏正晉升神父,開啟本地神職的序幕,教友數目迄1940年止已有6千人。

 

1940年,日本軍國主義當道,將教區首長均換為日本人,臺灣也由長崎出身的里脇淺次郎神父擔任教區長,取代西班牙籍的楊監牧。

 

臺灣教會由於主要神職人員多為西班牙籍,而為日本當局嚴密防範,遭集中管理,不准在高雄及基隆兩敏感地區活動。

 

里脇教區長乃將教務中心移至高雄,與凃敏正及其他尚能活動的神職、修女及傳道員、姑婆(獨身女傳道員)等維持教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里脇將教務交給凃神父代理,兩年多內將中日政權轉移涉及到天主教會的問題加以解決,並爭取大陸南京總主教于斌的資助,渡過財政危機。

 

1948年,道明會陳若瑟(JoseArrgui)被教廷任命為新監牧,全臺教務重回道明會手中。

 

此時中國情勢有變,中共建政,以無神論治國,教會人士多被視為帝國主義者或間諜而被遣送或流亡,愈來愈多的中外神職來到臺灣,為臺灣的傳教及文化社會服務注入一股很大的力量。

 

由於大批神職及教會資源的流入,加上當時臺灣經濟匱乏,美國援助的物資如肥皂、麵粉等部份交由教會發放,以及時局影響、精神苦悶等因素,皈依人數在1950年後大增,至1960年後半期為高峰,教徒由近萬人到達30萬人。

 

全臺各地的原住民全族皈依的現象也顯著,佔全臺信眾的三分之一左右。

 

為因應教務發展,教會組織也隨之調整。

 

1949年底,劃出臺北監牧區;

 

1950年再自高雄監收區劃出臺中監牧區;

 

1952年成立嘉義和花蓮兩個監牧區;

 

8月7日,教廷宣布成立臺灣聖統,納入正式教區體制。

 

臺北監牧區升格為總教區。

 

1961年成立新竹和臺南兩個教區,自此,臺灣共有七個教區。

 

3月,高雄監牧區升格為教區,1962年嘉義、臺中兩監牧區升格為教區;

 

1963年,花蓮監牧區升格為教區。

 

全島的教區規劃至此完成。

 

教徒的數目1945年時10,852人,至1974年達到歷來最高的384,012人。

 

1960年代後期美援停止,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工業發達,都巿興起,人力由鄉村及山區外流,原來的宗教人口流失,且因社會繁榮,各種娛樂及活動逐漸取代原有的宗教生活。

 

教徒的數目開始停滯,迄今未有突破性的增長,維持在30萬左右。

 

神職人員維持在6百多人。

 

為統理全島的教務以及代表臺灣教會與羅馬教廷的共融,原先從中國大陸移來的教務協進會,1967年由所有在臺主教成立中國主教團,1998年改名為臺灣地區主教團。

 

2007年所有在位的主教全部是由在臺灣土生土長的神職人員擔任,實現名符其實的地方教會。

 

全島教務的最高領導人為主教團團長,1967年第一任主教團團長由臺北總主教郭若石擔任,1971年由南京總主教後擔任輔仁大學在臺復校校長的于斌樞機主教接任,1979年由賈彥文總主教接任,但為符合章程,改稱為主席;

 

其後由臺北總主教羅光接任,再接著由高雄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2007年改由臺北洪山川總主教續任。

 

教會由各教區維持,教區在主教領導下,也邀請修會支援各堂區,堂區的經營則由主任神父與教友組成的「傳教協進會」共同負責。

 

神父包括中、外國籍,1945年時有20人;

 

1953年時有164人,次年即增至296人,而1965年出版的通訊錄上已有731人,修女則有792人。

 

教徒最多的1974年神父也達到768人。

 

在這塊土地上同時有7百多位神職,恐怕是世界傳教史上少有的現象。

 

經費上早期多由主教、神父在外國募捐、教廷支援而來,尤其是教堂的建築。

 

目前各堂區多半已能自給自足,有時還捐款他地,表現天主教徒的普世博愛精神。

 

臺灣的修會最早只有道明會,1949年後來臺灣的有主徒會、耶穌會、瑪利諾會、方濟會、聖言會、巴黎外方傳教會、聖母聖心會、耀漢會、白冷會等35個男修會。

 

修女會則有61個國際及國籍的修會。

 

其中許多是原先在中國傳教,被逐後來臺。

 

由於20世紀後半的冷戰及中國的宗教政策,羅馬教廷始終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

 

1950年教廷駐華公使黎培里(Msgr.A.Riberi)被迫流亡至香港,1952年藉來臺祝聖臺北新任總主教之便,將公使館「遷移」到臺北,1966年升格為大使館,1971年後降為代辦級,直至2008年仍然維持,是臺灣唯一在歐洲的邦交國。

 

臺灣天主教除了傳播信仰,在社會慈善、教育文化方面也有貢獻。

 

1949年時百廢待舉,由中國來的許多資源及人才提供偏遠地區的醫療及養護的服務,計有羅東及臺東的聖母醫院、高雄聖功醫院、嘉義聖馬爾定、澎湖惠民、桃園聖保祿及臺北耕莘醫院等10家;

 

也有許多療養院、啟智中心、老人或殘障的照護機構。

 

教育方面據2007年的統計,總計有166所幼稚園;

 

也有優質的中小學,臺中的育仁小學、曉明女中、衛道中學,雲林正心中學及臺南的黎明中學均為名校,共有11所小學及29所中學;

 

兩所職訓中心,其中臺東東區職訓中心則為東部原鄉培養許多技術人才。

 

大學則有輔仁、靜宜及文藻等,分別座落在北、中、南三地。

 

在傳教之餘,為原住民保存語言,並轉成羅馬文字,使文化得以傳承。

 

臺灣天主教自1859年再次傳入,除提供人們一種信仰的選擇外,也讓人們看到一個全球性的宗教如何在一個背景迥異的地方生根成長,並發揮其宗教精神為當地做出貢獻。

 

臺灣天主教,人數雖然不多,但逐漸成為一個較精緻的信仰團體,提供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在地化的一個極佳的觀察窗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9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11:30 , Processed in 0.28124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