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湖黃冊庫】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後湖黃冊庫是明朝中央檔案庫。
明初建於南京後湖(今南京市玄武湖)中心小島上,專門收儲全國各地上交的賦役黃冊,故名後湖黃冊庫。
洪武14年(1381),明朝中央在核實田畝、清理戶籍的基礎上,在全國推行黃冊制度,規定各地方官府匯編戶口冊籍,10年編造一次,每次4套。
布政司、府(州)、縣各存一套,因用青色封面,故稱青冊;
一套送交中央戶部,因用黃色封面,故稱黃冊。
黃冊數每10年增加約60,000冊,故黃冊庫房逐年擴建,至萬曆30年(1602)冊庫已遍及湖中各島,由最初的9間增加到667間,冊架由35座增加到2,660餘座,至明末黃冊數多達1,790,000餘冊。
後湖管冊官的一首詩曾形容說:「九洲圖籍歸天府,萬載珍藏亦富哉。」
後湖黃冊庫無愧中國古代規模最大、館藏豐富的國家檔案庫。
黃冊是封建統治者賦役來源的依據,因此明朝十分重視對黃冊的管理。
明初規定由戶部侍郎兼管,宣宗以後改由南京戶科給事中和戶部清吏司主事專管。
黃冊庫平時設辦事吏30餘名、庫匠、抬冊夫、水手、膳夫、雜役、醫生等百餘名;
另由國子監根據需要調撥監生晾晒冊籍;
每遇新冊入庫、新舊黃冊對比清查之年,還要臨時增加人員。
明王朝在南京還設有戶科管湖公署和戶部管湖公署,規定後湖黃冊庫為禁湖、禁地之處,內外防衛森嚴。
庫房的建築與管理、黃冊的保護方面也有專門規定:(1)庫房均為東西向,以便通風日晒;
(2)庫架一律木製,不准用竹,以防蟲蛀;
(3)每間庫房置架4座,每架3層,順序排列,統一編號;
(4)造冊必須用特製的厚棉紙,冊籍大小和書寫行款要按統一格式,黏貼時須用添加攀末或椒末的防蛀漿糊,訂冊時須用粗棉白線;
(5)黃冊入庫按編造年代和所屬地區分庫分類庋藏;
(6)每年4~6月晒冊,庫內嚴禁燈火,查閱黃冊只准調閱有關部分,亦不准別戶代查等等。
明中葉以後,黃冊制度日漸廢弛,後湖黃冊庫的管理日趨消弱,經費短缺,員工懈怠,庫房年久失修,致使冊籍霉爛、蟲蛀、鼠咬,損失嚴重。
至明末清初,在戰亂和政權更迭的過程中,庫房及黃冊竟損毀殆盡,這是中國古代文獻的重大損失。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