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資訊網路】 EuropeanInformationNetwork,簡稱EURONET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歐洲資訊網路是由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簡稱EEC),又名歐洲共同市場之歐洲委員會,與其成員國之電信局所共同建立的線上科技資訊網路,連接近500個資料庫,屬於分封交換網路(PacketSwitching),於1978年正式啟用。
1980年以後,為提升網路功能與建立文獻傳遞網路基礎,而有DIANE(DirectInformationAccessNetworkforEurope)資訊檢索服務的設立,使用者可透過網路上任何的主機直接檢索資料庫。
此網路於1984年便由英國公眾資料網路(PublicDataNetwork,簡稱PDN,原名為PacketSwitchstream,簡稱PSS)所取代。
早在1971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部長委員會即作成決策性的決定,由成員國合作發展科技資訊相關活動,1975年正式通過發展建立一個資訊傳遞網路計畫,使成員國中各相關人士皆可以最現代科技、最迅速與最少費用獲取所需資料。
於是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科技資訊文獻委員會(Committeefor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forSciencesandTechnology,簡稱CIDST)、與成員國的電信局共同組成電信計畫小組等3個主要機構的積極推動下,一個由歐洲國家自行建立且非商業公司經營的電訊網路--歐洲資訊網路終於成立。
此3個機構分別負責網路建立與行政業務、網路之顧問諮詢機構以及網路通訊執行業務。
成立此網路的主要目的為:(一)整合歐洲現有與未來的線上資訊檢索系統;
(二)提供成員國之間的使用者,透過終端機等設備直接查尋由不同主機所運作的書目資料庫及資料銀行;
(三)建立由成員國合作發展的各學科資料庫;
(四)發展與運用科技,如多語文系統(MultilingualSystem)--電腦自動翻譯語言系統、電傳視訊(Videotex)技術與標準化的制定,以提升網路服務品質。
該網路連接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各首都等主要城市,於法蘭克福、倫敦、巴黎與羅馬設置分封交換機(PacketSwitchingExchanges),而在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哥本哈根、都柏林及盧森堡則設有遠距離集中器(RemoteConcentrator)。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