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儒家哲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7 22:5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儒家哲學

 

儒家所開發的,以常理常道為主。

 

孔子所講的仁,孟子所講的怵惕惻隱之心,即是常理常道最內在的根核。

 

而就文化之傳承而言,儒家「上承六藝,下開九流」,一方面是諸子之一,一方面又代表民族文化之統。

 

儒家哲學的性格,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

 

西方哲學著重於知識性的論證和概念性的思辨;

 

儒家哲學則重實踐,而要求學行合一、知行合一,因而特別正視實踐的主體-生命。

 

此可名之為生命的學問。

 

生命有正負兩面。

 

正面的是德性生命,負面的是氣質生命或情欲生命。

 

對於德性生命必須加以涵養充實、發揚上升,以求人格之完成。

 

對於氣質生命或情欲生命,則須加以變化和節制;

 

變化是化掉氣質之偏與雜,節制是將情欲納入軌道而使之不放縱、不氾濫。

 

這負面的變化氣質和節制情欲之工夫,固亦為儒家所重視,但用心著力之點則在正面之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又可分為主觀面的實踐和客觀面的實踐。

 

主觀面以完成德性人格為目標,這是成就生命之質的純一高明;

 

客觀面以淑世濟民、成就天下事物為目標,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廣大博厚。

 

高明以配天,博厚以配地;

 

二者合起來,人的高貴莊嚴與充實飽滿之生命,乃能獲得真實之完成。

 

一、先秦儒家的開創孔子是儒家的開山,他順承聖王之統而建立仁教。

 

聖王的禮樂之教是生活行為的形式規範,而孔子的成德之教則是生命德性的自覺實踐。

 

在成德之教中,人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沐浴薰化,而是人人都可以反求諸己,自我作主地從事道德實踐(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完成自己的德性人格。

 

而且本乎自己的仁心,人人都可以就近取譬,「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發揮「仁以為己任」的淑世精神。

 

孔子為周公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原初的綜和形態,作了「開光點醒」的工作,使得中國文化這條神龍,真的活現了。

 

孔子的哲學不只是智慧的透顯,而更是德慧的表現。

 

他所開發的是「仁智雙彰以成德」的道路:仁以感通為性,以潤物為用,此之謂仁德的潤化;

 

智以覺照為性,以及物為用,此之謂智及的風姿。

 

仁智雙彰,則能通物我(老安少懷,萬物一體),合天人(下學上達,與天地合德)。

 

孔子的內聖外王之學,由孟子、荀子繼承而發展。

 

而中庸、易傳,則是「天道性命相貫通」的思想,是順孔孟哲學推進一步的發展。

 

二、宋明儒學之復興宋明是儒家的復興期,宋明理學最大的貢獻,是超越佛老的玄智、空慧,而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

 

他們上承儒家經典本有之義,由中庸易傳之講天道誠體,回歸於論語孟子之講仁與心性,然後落於大學講格物窮理,使儒家天人合德、成己成物的哲學思想重新昭顯,而重新光暢了民族文化生命之大流。

 

心性,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切己之事,人的視聽言動與一切道德行為,皆本於心性,心性之學講得愈精微深透,就愈能自覺地創造道德之價值與文化之價值,而人類德慧之上升、人文精神之開發,亦都植根於此。

 

宋明儒者以六百年的精誠,講明這一套學問,而真實地完成了康德所嚮往,而卻未能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學」,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近十年來,西方學界人士亦已注目於此,而日漸普遍地從事宋明理學之研究。

 

但宋明理學畢竟著重內聖成德一面,外王事功一面則缺少積極的議論。

 

這是當前儒家所面對的重大課題。

 

三、當前儒家的使命由先秦到兩漢,是儒家哲學第一階段;

 

下經魏玄學,南北朝、隋、唐佛學而發展到宋明,是第二階段;

 

如今則進入第三階段。

 

當代儒家懍於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時代學術之責任,從頭疏導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性、發展、缺點,以及今日所當走的道路,確定當前的文化使命是落在三個中心點上:(一)道統的肯定:道統,即是民族文化之統。

 

這是文化生命的根源和人倫教化的綱維,而個人安身立命亦須取則於此。

 

依據道統講學問,始能開顯生活的原理,決定生命的途徑。

 

換言之,肯定道統,即是肯定道德、宗教層面的真理,以護住孔子、孟子所開闢,宋明儒所承續的人生宇宙的本源。

 

因此,維護儒家在中國文化中的主位性,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責任。

 

(二)政統的繼續:政統,是就政體、政道上說。

 

安排治權的軌道謂之治道,安排政權的軌道謂之政道。

 

由於安排政權之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政體。

 

政體隨時代社會而有轉進發展,而且其轉進發展乃是歷史之必然,所以能夠成統。

 

中國的傳統政治在治道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政道方面則一直未能客觀法制化。

 

由禪讓而世襲,而革命,而打天下,則表示在政權轉移這個問題上,一直沒有建立客觀的法制。

 

而民主政治的體制,正切合中國當前之需要。

 

而完成民主體制的建國大業,乃是儒家新外王的中心任務。

 

(三)學統的開出:在以往,學統與道統不分。

 

而今所謂學統,乃專指知識之學而言。

 

在西方,知識之學是希臘傳統發展出的學問。

 

在中國,則須從儒家學問之傳統中自覺地轉出來。

 

中國自古有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分別。

 

德性之知(良知)發自道德心,其主要作用在成就「德」;

 

見聞之知發自認知心,其主要作用在成就「知識」。

 

良知當然肯定知識之學的價值,良知亦必然能夠自覺地坎陷自己而轉為認知心,在「主客對列」的方式中而向外發用以成就知識。

 

如此,則科學知識可以由中國文化心靈中自本自根地產生出來,以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使中國文化更充實、更豐富。

 

(蔡仁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9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03:1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