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57:23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凡水飲蓄而不散者。

 

皆名留飲。留者留而不去也。

 

留飲去而不盡者。

 

皆名伏飲。伏者伏而不出也。

 

隨其痰飲之或留或伏。

 

而用法以治之。

 

始為精義。今試言之。

 

由胃而上胸脅心肺之分者。

 

驅其還胃。

 

或下從腸出。

 

或上從嘔出。

 

而不至於伏匿。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膚。其清者。

 

或從汗出。其濁者。

 

無可出矣。

 

必有伏匿肌膚。

 

而不勝驅者。

 

若由胸膈而深藏於背。背為胸之府。更無出路。豈但驅之不勝驅。且有挾背間之狂陽壯火。發為癰毒者。

 

伏飲之艱於下出。易於釀禍。其誰能辨之。

 

誰能出之耶。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掌大。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 (一作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膈上病痰。滿喘咳吐。 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而劇。必有伏飲。夫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

 

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小便則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57:56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靈樞曰。包絡是動。則病胸脅支滿。痰飲積其處而為病也。

 

心下有痰。水精不上注於目。故眩。茯苓治痰水。伐腎邪。桂枝通陽氣。開經絡。白朮治痰水。除脹滿。然中滿勿食甘。反用甘草。何也。

 

蓋桂枝之辛。得甘則佐其發散。和其熱。

 

而使不僭上。甘草有茯苓。則不支滿而反滲泄。甘能下氣除滿也。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朮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微飲而短氣。由腎虛水邪停蓄。致三焦之氣升降呼吸不前也。

 

二方各有所主。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 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腎肝。茯苓入手太陰。桂枝入手少陰。皆輕清之劑。治其陽也。

 

地黃入足少陰。山萸入足厥陰。皆重濁之劑。治其陰也。

 

必視其人形體之偏陰偏陽而為施治。一證二方。豈無故哉。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

 

留飲堵塞竅隧。胃氣不得轉輸。故脈伏不顯。若留飲既下。胃氣受傷。必欲自利。自利而反快者。

 

中焦所塞暫通也。

 

通而復積。故續堅滿。必更用藥盡逐之。

 

然欲直達其積飲。莫若甘遂快利用之為君。欲和脾胃除心下堅。

 

又必以半夏佐之。

 

然芍藥停濕。何留飲用之。

 

甘草與甘遂相反。 何一方並用。蓋甘草緩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芍藥治木鬱土中而成堅滿。

 

又佐半夏以和胃消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0:32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脈沉而弦者。

 

懸飲內痛。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

 

懸飲結內作痛。故脈見沉弦。用芫花之辛以散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棗之甘入脾而勝水也。

 

病溢飲者。

 

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

 

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水飲溢出於表。營衛盡為不利。猶傷寒之營衛兩傷。故必發汗以散水而後營衛經脈始行。四肢之水亦得消矣。

 

表郁實熱者。

 

用大青龍以發之。

 

內蓄寒飲者。

 

用小青龍以發之。

 

雖皆表散之法。 而微有不同。不可不辨。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微利則愈。 支飲在膈間。氣血皆不通利。氣不利。則與水同逆於肺而發喘滿。血不利。則與水雜揉結於心下而為痞堅。腎氣上應水飲。腎水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而見於面也。

 

脈沉為水。緊為寒。非別有寒邪。即水氣之寒也。

 

醫雖以吐下之法治。然藥不切於病。故不愈。用木防己以散留飲結氣。石膏主心肺逆氣。人參以助胃祛水。桂枝以和營開結。且支飲得溫則行。若邪客之淺在氣分多而虛者。

 

服之即愈。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實者。

 

則愈後必再發。

 

以石膏為氣分藥。故去之。

 

芒硝為血分藥。能治痰軟堅。茯苓伐腎利水。

 

而為芒硝之佐。故加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支飲阻其陽之升降。郁久化火。火動風生而冒眩也。

 

故用澤瀉開關利水以泄支飲。白朮和中燥濕。則陽自升而火自息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0:46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支飲胸滿者。

 

厚朴大黃湯主之。

 

此即小承氣。

 

以大黃多。遂名厚朴大黃湯。若厚朴多。則名厚朴三物湯。

 

此支飲胸滿者。

 

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支飲留結。氣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藶破結和飲。大棗通肺和中。

 

以其氣壅則液聚。液聚則熱結。所以與肺癰同治也。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嘔本有痰。嘔盡痰去而渴者為欲解。與傷寒服小青龍湯已渴者。

 

寒去欲解同義。今反不渴。 是積飲尚留。去之未盡。故用半夏散結勝濕。生薑散氣止嘔。千金方更加茯苓佐之。

 

即與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同法也。

 

腹滿口舌乾燥。

 

此腸胃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口中有津液渴者。

 

加芒硝半兩。 水積腸間。則肺氣不宣。 郁成熱。

 

而為腹滿。津液遂不上行。

 

而口舌乾燥。用防己、椒目、葶藶利水散結氣。

 

而葶藶尤能利腸。然腸胃受水穀之氣者。

 

邪實腹滿。非輕劑所能治。必加大黃以瀉之。

 

若口中有津液而仍作渴者。

 

此痰飲聚於血分。必加芒硝以祛逐之。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0:59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先渴者。

 

因痰飲占據中宮。津液不得灌注於上。肺失其潤而然。後嘔者。

 

胃中所積之飲。隨氣逆而上泛也。

 

故用薑、半以滌飲。茯苓以滲濕。濕去則嘔止津通而渴自已。

 

此與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小青龍湯已而渴之義懸殊。彼以津液耗損而渴。

 

此以痰氣積阻而渴。 渴之先後變見。可以推飲之盛衰也。

 

世以半夏性燥。渴家禁用。曷知其有主渴之妙用哉。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巔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瘦人本無痰濕。今巔眩吐涎。明是水積臍下而悸。故用五苓。藉桂之辛溫以散之。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

 

治屬飲家。 下半條專補心下支飲冒眩之脈法。冒屬風虛。必無脈實之理。治屬飲家。不特澤瀉湯一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1:10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丹溪曰。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

 

有因熱而生痰者。

 

有因氣而生者。

 

有因風而生者。

 

有因驚而生者。

 

有積飲而生者。

 

有多食而成者。

 

有因暑而生者。

 

有傷冷物而成者。

 

有脾虛而成者。

 

有嗜酒而成者。

 

其為病也。

 

驚痰則成心包痛。顛疾。熱痰則成煩躁驚悸。風痰成癱瘓。大風眩暈。 飲痰成嘔吐脅痛。四肢不舉。食痰成瘧痢口臭。痞塊滿悶。暑痰成嘔逆眩冒。冷痰成骨痹氣刺痛。 四肢不舉。酒痰多成脅痛臂痛。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濕痰多倦怠軟弱。氣痰攻注走刺不定。婦人於驚痰最多。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

 

又有老痰凝結膠固。非借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龐安常有言。 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

 

亦隨氣而順矣。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

 

或七情飲食所傷。

 

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 或吐咯上出。

 

或凝滯胸膈。

 

或留聚腸胃。

 

或客於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

 

為喘為咳。為惡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顛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1:20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為寒熱。為痛腫。

 

或胸間漉漉有聲。

 

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

 

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皆有兼痰者。

 

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

 

形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

 

黃濁稠黏。咳之難出。漸來惡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 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

 

濕痰則燥之。

 

風痰則散之。

 

郁痰則開之。

 

頑痰則軟之。

 

食痰則消之。

 

在上者吐之。

 

在下者下之。

 

又中氣虛者。

 

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1:51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喻嘉言曰。內經云。諸氣 郁。皆屬於肺。蓋肺郁則成熱。熱盛則生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膈間脹滿痞悶。雖夏月。痰飲積處無汗。

 

而冷痰清飲。積滿窠囊。必大嘔逆。

 

此盈科而進也。

 

多由濃味積熱。腸胃枯涸。

 

又加怫鬱。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日積月累。漸成噎膈反胃之次第。 若用燥劑。其結轉甚。惟竹瀝、薑汁、韭汁可以治之。

 

日飲三五杯。必胸中煩躁不寧乃妙。後用養血健脾潤燥藥。治痰之法。曰驅。曰導。曰滌。曰化。曰涌。曰理脾。曰降火。曰行氣。前人之法不為不詳。至於窠囊之痰。

 

如蜂子之穴於房中。

 

如蓮實之嵌於蓬內。生長則易。剝落則難。 其外窄中寬。任行驅導滌涌之藥。徒傷他藥。

 

此實閉拒而不納耳。夫人身之氣。經盛則注於絡。 絡盛則注於經。窠囊之來。始於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於喉。半從內入於絡。胃之絡貫膈者也。

 

其氣奔入之急。則沖透膈膜。

 

而痰得以居之。

 

痰入既久。則阻礙氣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2:07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而氣之奔入者。

 

復結一囊也。

 

然痰飲結聚於膈膜而成窠囊。清氣入之。

 

渾然不覺。每隨濁氣而動。 乃至寒之亦發。熱之亦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欲亦發。總由動其濁氣。濁氣隨火而升。轉使清氣逼處不安也。

 

故治窠囊之痰甚難。必先凝神入氣。

 

以靜自調。薄滋味以去胃中之痰。使胃經之氣。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

 

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逐漸以藥開導其囊。

 

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

 

後世治痰飲有四法。曰實脾。燥濕。降火。行氣。實脾燥濕。二陳東加蒼白二術。最為相宜。 若陰虛則反忌之矣。

 

降火之法。須分虛實。實用苦寒。虛用甘寒。庶乎可也。

 

若夫行氣之藥。諸方漫然。全無著落。謹再明之。

 

風寒之邪。從外入內。裹其痰飲。惟宜小青龍湯。分其邪從外出而痰飲從下出也。

 

濁陰之氣。從下入上。裹其痰飲。金匱半夏厚朴湯。(即四七湯。)分其濁氣下出而痰飲從上出也。

 

若多欲之人。則腎氣上逆。直透膜原。結壘萬千。 脹重墜。不可以仰。 用桂苓丸引氣下趨。痰飲始豁也。

 

又虛寒痰飲。少壯者十中間見一二。老人小兒十中常見四五。若果脾胃虛寒。飲食不思。陰氣痞塞。嘔吐涎沫者。

 

宜溫其中。真陽虛者。

 

更補其下。清上諸藥不可用也。

 

再按痰飲總為一證。

 

而因則有二。痰因於火。有熱無寒。 飲因於濕。有熱有寒。即有溫泉無寒火之理也。

 

痰飲膠結於胸中。為飽為悶。為頻咳而痰不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2:23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總為脾失其健。不為胃行其津液。

 

而飲食即以生痰。漸漬充滿肺竅。咳不易出。雖以治痰為急。 然治痰之藥。大率耗氣動虛。恐痰未出而風先入也。

 

惟是確以甘寒之藥。杜風消熱。潤燥補虛豁痰。乃為合法。驚痰堵塞竅隧。肝肺心胞絡間無處不有。三部脈虛軟無力。邪盛正衰。不易開散。 欲用涌劑。正如兵家劫營之法。安危反掌。欲導之下行。竅隧之痰。萬不能導。徒傷脾氣。計惟理脾為先。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

 

如天之有日。陰凝四塞者。

 

日失其所。痰迷不醒者。

 

脾失其權。理脾則如烈日當空。片云纖翳。能掩之乎。

 

其理脾之法。須藥餌與飲食相參。不但滑膩雜食當禁。即飯食粥飲亦須少減。則脾氣不用以消穀。轉用之消痰。較藥力萬萬耳。膏粱過濃之人。 每多味痰。尤宜清理脾胃為主。夫五味入口而藏於胃。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總司。人之食飲太過而結為痰涎者。

 

每隨脾氣之健運而滲灌於經隧。其間往返之機。

 

如海潮然。脾氣行則潮去。 脾氣止則潮回。所以治沉錮之法。但取辛熱微動寒凝。

 

以後止而不用。恐痰得熱而妄行。為害不淺也。

 

不但痰得熱而妄行。即脾得熱亦過動不息。

 

如潮之有去無回。其痰病之決裂。可勝道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2:39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從來服峻利之藥者。

 

深夜亦欲飲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為慶。曾不思愛惜脾氣。令其晝運夜息。乃可有常。況人身之痰。既由胃以流於經隧。則經隧之痰。

 

亦必返之於胃。然後可從口而上越。從腸而下達。

 

此惟脾氣靜息之時。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證者。

 

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養脾氣不動。使經隧之痰。得以返之於胃。

 

而從胃氣之上下。不從脾氣之四迄。乃為善也。

 

試觀痰病輕者。

 

夜間安臥。次早即能嘔出泄出。痰病重者。

 

昏迷復醒。反能嘔出泄出者。

 

豈非未嘗得食。脾氣靜息。 而與痰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

 

能知此乎。

 

噫。天下之服辛熱而轉能夜食者多矣。

 

能因此而三復否。 李士材云。先哲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以脾土虛。則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

 

而痰自化矣。

 

析而言之。

 

痰有五。飲亦有五。治法因之而變。

 

在脾經者。

 

名曰濕痰。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加枳、朮。挾虛者。

 

六君子湯。酒傷者。

 

加白豆蔻、干葛。

 

在肺經者。

 

名曰燥痰。

 

又名氣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洒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去枳殼加葳蕤、薑用蜜煎。

 

在肝經者。

 

名曰風痰。脈弦面青。肢脅滿悶。便溺秘澀。 時有躁怒。其痰清而多泡。十味導痰湯。用漿水煎服。甚則千緡東加川芎、大黃。

 

在心經者。

 

名曰熱痰。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唇燥。時多喜笑。其痰堅而成塊。涼膈散加苓、半下之。

 

在腎經者。

 

名曰寒痰。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點而多稀。桂苓丸加澤瀉、車前。腎虛水泛為痰。八味丸。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名曰痰飲。心下冷極。苓桂朮甘湯和之。

 

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名曰懸飲。十棗湯下之。

 

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內經所謂溢飲者。

 

渴。暴多飲。

 

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小青龍湯汗之。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五苓散、澤瀉湯利之。

 

膈滿嘔吐。喘咳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 惕者。

 

名曰伏飲。倍術丸加茯苓、半夏。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者。

 

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東加炮薑、益智仁以攝之。

 

嗟乎。

 

五痰五飲。證各不同。治法迥別。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2:57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喜溫燥而惡寒潤。故白朮、半夏、茯苓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門冬、貝母、桔梗為要藥。二者誤治。鮮不危困。每見世俗畏半夏之燥。 喜貝母之潤。一見有痰。便以貝母投之。

 

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漸減矣。

 

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信夫。 凡人身中有塊。不癢不痛。

 

或作麻木。名敗痰失道。宜隨處用藥消之。

 

如忽患手足胸背頭項腰膝疼痛不可忍。及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頭疼困倦。手足重墜痹冷。脈伏。 此乃涎飲頑痰。伏在心胸上下。發為此疾。非風非毒。導痰東加羌、防、白芷、薑汁、竹瀝。痰火相煽於膈上。胸中時覺痞滿眩暈。

 

或目齒疼。飲食後稍覺快爽。少間復加迷悶。大便或結或瀉。 小便或赤或清。

 

此皆痰飲或開或聚之故。治宜健脾以運痰。清肺以潤燥。六君子加蘇子、栝蔞、薑汁、竹瀝之類。老痰積於胸膈作痞。

 

或流滯於經絡四肢者。

 

青礞石丸。壯實體濃之人。可用薑汁、竹瀝下滾痰丸。然後用理脾行氣藥調理。濕痰積於脅下。隱隱作痛。天陰疼軟更甚。輕則二陳東加白芥子。重則控涎丹緩攻之。

 

痰挾死血。隨氣攻注。流走刺痛。有時得熱則止。有時得熱轉劇。

 

此本寒痰阻塞。故得熱則止。若痛久火邪傷血。則得熱轉劇。控涎丹加胡椒、蠍尾、木香、鯪鯉甲。痛定時。局方七氣湯與六君子。並加竹瀝。相間服之。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及在皮裡膜外。非竹瀝、薑汁不行。二味治陰虛有痰。大有奇驗。但食少脾胃不實者。

 

不可輕用。

 

以其寒滑能走大便也。

 

枳實治痰。能衝牆倒壁。黃芩、花粉。大降膈上熱痰。然能郁遏火邪。傷損中氣。脾胃虛寒及有外感者切忌。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四肢偏枯。及類中風痰。 俱用竹瀝。痰在腸胃。可下而愈。枳實、大黃、芒硝之類。膈上痰熱痞悶。小陷胸東加枳實、茯苓、薑汁、竹瀝。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3:09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背上凜凜畏寒者。

 

指迷茯苓丸。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兩手軟痹。若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導痰東加薑黃、木香。不應。加桂枝以和營氣。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者。

 

痰入骨也。

 

非用萆 、苦參不除。其病遍體骨節疼痛。審氣血加化痰藥。濕痰痞塞。胸中不快。氣不宣通。 及痰火吐痰不見血者。

 

沉香化痰丸。肥盛多濕熱人。痰濕膠固於中外。動則喘滿眩暈者。

 

運痰丸。 老痰不化。喉中常覺哽塞。咯之不出者。

 

消痰餅子。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

 

或作刺痛。

 

此是郁痰。四七湯。脈澀者。

 

卒難得開。必費調理。多思慮人。胃中虛寒。飲聚食減者。

 

局方七氣湯、深師消飲丸選用。心胸中有寒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外台茯苓飲。 寒涎沃膽。時吐痰水。不得眠。

 

或時眩暈。溫膽湯。多驚。加蠍尾。痰火盛於上焦。氣盛喘促。 有時能食。有時不能食。

 

或周身走痛。飽悶痞脹者。

 

用滾痰丸。西北人倒倉法最妙。病患久虛。 內有宿積痰飲。用參、朮補之。

 

久乃吐出臭痰。

 

或綠色痰者難治。蓋積之既久。

 

而脾胃虛熱不運。 且有積熱。故郁臭耳。急用二陳加枳、朮、黃連、竹瀝。庶可十全一二。若肺癰吐臭痰膿血。不在此例。脾肺氣虛。不能運化而有痰者。

 

六君子加木香。肺胃氣虛。不能清化而有痰者。

 

六君子加桔梗。脾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

 

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脾中氣滯。

 

而痰中有血者。

 

加味歸脾湯去木香、遠志。加牡丹皮、砂仁。肝經血熱。

 

而痰中有血者。

 

加味逍遙散去柴胡、煨薑。加童便、藕汁。肝腎陰虛。

 

而痰中有血者。

 

六味丸加烏 骨、茜根。若過服寒涼。唾痰有血者。

 

異功散加炮薑。痰飲結聚腹脅之間。有類積聚。但按之不甚堅。

 

而時時口吐涎沫者。

 

六君子合五苓加枳實。平居無事。但有痰數口。

 

或清或堅。宜小半夏茯苓湯。不應。加人參以健胃氣。則痰自不生矣。

 

陰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乘。不得下行化令。由是津液凝滯。生痰不生血。當用潤劑。

 

如二冬膏、六味丸之類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則疾自消。投以二陳等湯。立見其殆。瘦人多此。腎虛不能納氣歸源。出而不納。則為積滯。積滯不散。則痰生。八味丸。肥人多此。老人腎虛水泛為痰上涌者。

 

八味丸以攝之。

 

不應。用真武湯。

 

凡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作痛。皆腎虛不能行濁氣。凝聚而為痰也。

 

腎氣丸。脈來細滑或緩。痰涎清薄。身體倦怠。手足酸軟。

 

此脾虛挾濕。六君子加炮薑。

 

或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然痰病須辨有火無火。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耳。內傷中氣。虛而有痰。必用參、朮。佐以薑汁傳送。甚者加竹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3:21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脾氣虛。宜清中氣以運痰。使之下行。六君加枳、朮。兼用升、柴以提清氣。脈濡緩。身體倦怠。 體濃人屬濕痰。二陳加生朮、羌活。氣虛。佐參、朮。脈沉滯。

 

或滑。證兼惡心。心下飽悶。屬郁痰。宜開鬱行氣。脈滑見於右關。時常惡心吐清水。痞塞。就吐中以鵝翎探之。

 

蓋熱痰在膈上。 瀉亦不去。必用吐。膠固稠濁。非吐不開。浮滑宜吐。脈澀年高虛人不可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猶有發散之意。須先升提其氣乃吐。

 

如瓜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齏汁之類。 晴明時於不通風處以布緊勒其肚。乃吐。腎虛水泛為痰。有用腎氣丸屢未得效。因思痰本陰類。 復用地黃助陰。良非所宜。當於方中減熟地黃、山茱萸。加菖蒲、沉香開通其氣。自效。大抵陰虛痰燥。切忌二陳、六君輩香燥益氣藥。陽虛飲泛。切戒四物、六味滋陰膩膈藥。

 

此歧路攸分。 不可不辨。大凡痰飲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作名。且以治飲為先。飲消諸證自愈。

 

如頭風眉棱骨痛。累用風藥不效。投以痰劑收功。

 

如患眼赤羞明而痛。與涼藥弗瘳。畀以痰劑獲效。

 

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散在各門。不復繁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3:34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診〕脈沉者有留飲。雙弦者寒也。

 

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滿短氣。支飲亦喘不得臥。 短氣。其脈平也。

 

病患一臂不遂。時復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也。

 

必有飲在上焦。痰得澀脈難愈。陳無擇云。飲脈皆弦細沉滑。左右關脈浮大而實者。

 

膈上有稠痰也。

 

宜吐之。

 

病患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滑者。

 

痰也。

 

眼胞上下如煤黑者。

 

亦痰也。

 

唾 唾者。

 

坐處不時多唾。

 

此胃中寒也。

 

以胃氣虛寒不運。故病後多有是證。理中湯或六君子東加益智仁攝之。

 

虞恆德治一婦。因多食青梅得痰病。日間胸膈痛如刀錐。至晚胸中痛止。

 

而膝KT 大痛。

 

此痰飲隨氣升降故也。

 

服丁、沉、薑、桂、烏、附諸藥皆不效。乃以萊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 至夜痛尤甚而厥。

 

此引動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

 

又次日。苦參煎湯服。

 

亦不吐。

 

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後一日清晨。用藜蘆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服。始得大吐稠痰升許。其痛如失。調理脾胃而安。 錢仲立治一人。素患痰火。外貌雖 。稟氣則實。醫者誤認虛火而用補中益氣。氣喘上升幾殆。遂用二陳探吐。出痰碗許。始得安寢。仍用二陳去半夏。加硝、黃。下結糞無數。其熱始退。 調理脾胃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3:46 | 只看該作者

痰飲

 

王中陽治江東富商。自奉頗濃。忽患心驚。

 

如畏人捕。聞脂粉氣。即便遺泄。坐臥欲人擁護。 逼身紅暈紫斑。兩腿連足淫濕損爛。膿下不絕。飲食倍常。酬應不倦。屢以驚悸虛脫風瘡治皆不效。王診得六脈俱長。三部有力。

 

此系太過之脈。心腎不交。

 

而上悸下脫。皆痰飲留積所致。風瘡亦是痰飲流入經隧。內濕招風之故。先以滾痰丸逐去痰毒。三日一次。然後用豁痰藥。加減調理而安。 薛立齋治一人。背腫一塊。按之則軟。肉色如故。飲食如常。勞則吐痰。

 

此脾虛而痰滯。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羌活。外以香附末、薑汁調餅。灸之而散。後因勞役頭眩作嘔。仍以前藥減羌活。加蔓荊子而愈。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飲。每歲必四五發。發即嘔吐不能食。

 

此病久結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

 

須先進補中益氣。十日後以瓜蒂散頻投。涌如赤豆沙者數升。已而復得水晶色者升許。 如是者七補之。

 

七涌之。

 

百日而窠囊始盡。專服六君子、八味丸。經年不輟。 又治朱文哉。

 

遍體如蟲螫。口舌糜爛。寅卯必見異物。其脈兩關弦滑且大。定為痰飲之 。 投滾痰丸一服。微有所下。更以控涎丹下痰及積。身痛減半。更以參、朮煎湯送控涎丹。復下數行而愈。 石頑治周又韜張使。本燕人。體肥痰盛。善肉善飯。

 

而患痰鳴喘嗽數年。食傷恆發。則六脈遲滑。時見歇止。聲如拽鋸。遍地皆痰。每歲或一二發。

 

或三五發。深秋初冬尤甚。遂用倒倉法。 自言肢體皆輕。前證遂不復作。二年後。因不禁牛肉。復發。然其勢較前不過十一。是亦不慎口腹所致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3:57 | 只看該作者

咳嗽

 

素問云。肺之令人咳。何也。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肺咳之狀。咳則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 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五臟之久咳。 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

 

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

 

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

 

三焦咳狀。 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岐伯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

 

而尤重在外內合邪四字。人身有外邪。有內邪。有外內合邪。

 

此云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是指內邪鬱發而言。若外邪入傷肺合而咳。原無臟腑相移之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4:27 | 只看該作者

咳嗽

 

金匱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

 

與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沖氣。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胸滿者。

 

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 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

 

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為支飲也。

 

支飲者。

 

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

 

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

 

加杏仁主之。

 

其證應內麻黃。

 

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

 

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按金匱治咳。敘之痰飲之下。

 

以咳必因之痰飲。

 

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 外邪入而合之因嗽。即無外邪。

 

而支飲漬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況支飲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氣。逆沖而上。尤易上下合邪也。

 

夫以支飲之故。

 

而令外邪可內。下邪可上。不去支飲。則咳終無寧宇矣。

 

其曰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明外內合邪之證。惟小青龍湯為的對耳。然用小青龍湯。其中頗有精義。須防沖氣自下而上。重增濁亂。其咳不能堪矣。

 

傷寒用小青龍湯。無少陰證者可服。雜證用小青龍湯。

 

亦恐少陰腎氣素虛。衝任之火易於逆上。 衝任火上。無咳且增煩咳。況久咳不已。顧可動其沖氣耶。蓋衝任二脈。與腎絡同出胞中。腎虛不能固守於下。則二脈相挾從少腹逆沖而上也。

 

蓋腎氣本虛之人。即素無痰飲。才感外邪。則衝任之火便乘勢上凌膈上。迫 津液而為痰飲。支塞清道。必至咳逆倚息不得臥也。

 

倚息者。

 

倚伏而喘息。陰火內應外邪。為證最急。不得不以小青龍為務也。

 

只緣真元素虧。縱有合劑。不能逞迅掃之力。所以余邪得以久持。致有如下變證也。

 

多唾。飲上溢也。

 

口燥。津液傷也。

 

寸脈沉。 尺脈微。手足逆冷。衛中陽氣耗也。

 

氣從少腹上衝胸咽。陰火逆也。

 

手足痹。營血虛也。

 

其面翕熱如醉狀。陽明胃熱也。

 

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陰火下流膀胱也。

 

時復冒。太陽余邪未散也。

 

然證雖屢變。皆為沖氣逆上之故。且有時復昏冒一證。即定太陽表證。確守冒家汗出自愈之例。 故反覆出入。不離小青龍加減。所以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先治沖氣。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胸滿。因水在膈間不散。再變前方。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第三變。

 

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

 

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為支飲也。

 

支飲者。

 

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

 

復納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第四變。其人形腫者。

 

以水尚在表也。

 

加杏仁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4:50 | 只看該作者

咳嗽

 

其證應納麻黃。

 

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

 

若逆而納之必厥。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第五變。若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前四變。隨證加減施治。猶未離本來繩墨。至第五變。其證頗似戴陽。

 

而能獨斷陽明胃熱。乃加大黃以利之。

 

按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

 

為其腎虛陽氣不藏。故以攻下為戒。

 

而此平昔陰虧血虛。反用大黃利之者。

 

以其證變疊見。雖有面熱如醉。脈見寸沉尺微。洵非表邪怫鬱。

 

而為胃中熱蘊無疑。竟行滌飲攻熱。恬不以陰虛為慮而致扼腕也。

 

嗟夫。仲景治咳。全不從咳起見。治其支飲。下其逆氣衝氣。 法中之法。游刃有餘矣。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咳而脈浮者。

 

厚朴麻黃湯主之。

 

咳而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上氣而作水雞聲。乃是痰礙其氣。氣觸其痰。風寒入肺之一驗耳。發表下氣潤燥開痰四法。 萃於一方。用以分解其邪。若咳而脈浮。則外邪居多。全以散邪為主。用法。即於小青龍湯中除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麥。仍從肺病起見。

 

以桂枝之熱。芍藥之收。甘草之緩。 概示不用。

 

而加厚朴以下氣。石膏以清熱。小麥以引入胃中。助其升發之氣也。

 

若咳而脈沉。為邪在營分。即肺之裡也。

 

熱過於營。吸而不出。其血必結。血結則痰氣必外裹。故用澤漆之破血為君。加入開痰下氣。清熱和營諸藥。俾壘一空。元氣不損。制方之妙若此。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者。

 

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

 

肺之母氣也。

 

故於竹葉石膏湯中。偏除方名二味。

 

而用麥冬數倍為君。兼參、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殼之精微。皆得上注於肺。自然沃澤無虞。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溢肺隧。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棗。通津滌飲為先。奧義全在乎此。若濁飲不除。津液不致。 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績哉。

 

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05:04 | 只看該作者

咳嗽

 

戴人云。肺為諸咳之門戶。每為六氣所乘。

 

如風乘肺者。

 

日夜無度。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熱乘肺者。

 

喘急而嗽。面赤潮熱。甚者熱甚於中。手足反寒。熱移於下。便泄無度。火乘肺者。

 

咳喘上壅出血。甚者七竅血溢。燥乘肺者。

 

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干枯燥癢。大便秘。痰膠血腥。 寒乘肺者。

 

嗽急而喘。惡寒無汗。鼻塞身疼。發熱煩躁。濕乘肺者。

 

痰涎不利。面腫喘急。至於濕痰內動為咳。

 

又必因風因火因熱因寒。所挾各不相同。至於乘肺則一也。

 

咳嗽外感六氣鬱而成火。必六淫相合。內傷五臟相勝。必五邪相並。有此不同。

 

而中間又有斂散二法。斂者。

 

謂收斂肺氣也。

 

散者。

 

謂解散寒邪也。

 

宜散而斂。則肺受寒邪。一時斂住。為害非輕。宜斂而散。則肺氣怯弱。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害亦非小。且如感風咳嗽。已經散後。其表虛。復感寒邪。虛邪相乘又為喘嗽。若欲散風則愈虛其肺。收斂則愈滯其邪。當先輕解。漸收斂之。

 

肺不致虛。邪不致滯。咳嗽自止矣。

 

經言臟腑皆有咳嗽。嗽屬肺。何為臟腑皆有之。

 

蓋咳嗽為病。有自外而入者。

 

有自內而發者。

 

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雖外邪欲傳臟。

 

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

 

此自外而入者也。

 

七情郁結。五臟不和。則邪火逆上。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咳。

 

此自內而發者也。

 

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

 

蓋所感者重。竟傷臟腑。不留於皮毛。七情亦有不為嗽者。

 

蓋病尚淺。止在本臟。未即上攻。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

 

而七情郁結之嗽久而後見。治法。當審脈證三因。若外因邪氣。止當發散。

 

又須原其虛實冷熱。若內因七情。與氣口脈相應。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23:24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