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論治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19:0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論治



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

蓋天下之病,變態雖多,其本則一,天下之方,活法雖多,對證則一。

故凡治病之道,必確知為寒,則竟散其寒,確知為熱,則竟清其熱,一拔其本,諸證盡除矣。

故[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以凡診病者,必須先探病本,然後用藥。

若見有未的,寧為少待,再加詳察,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則五六味七八味亦己多矣。

然雖用至七八味,亦不過幫助之,導引之,而其意則一也,方為高手。

今之醫者,凡遇一證,便若觀海望洋,茫無定見,則勢有不得不為雜亂而用廣絡原野之術。

蓋其意謂虛而補之,則恐補之為害,而復制之以消;意謂實而消之,又恐消之為害,而復制之以補。

其有最可哂者,則每以不寒不熱,兼補兼瀉之劑,確然投之,極稱穩當,此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乎?

又有以治風治火治痰治食之劑兼而用之,甚稱周備,此何以從其本而從其標乎?

若此者,所謂以藥治藥尚未遑,又安望其及於病耶?

即使偶愈,亦不知其補之之力,攻之之功也。

使其不愈,亦不知其補之為害,消之為害也。

是以白頭圭匕,而庸庸沒齒者,其咎在於無定見,而用治之不精也。

使其病淺,猶無大害,若安危在舉動之間,即用藥雖善,若無膽量勇敢而藥不及病,亦猶杯水車薪,尚恐弗濟,矧可以執兩端而藥有妄投者,其害又將何如?

耽誤民生,皆此輩也,任醫者不可不深察焉。

故凡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斯為至善。

與其制補以消,孰若少用純補以漸而進之為愈也。

與其制攻以補,孰若微用純攻自一而再之為愈也。

故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務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須先緩後峻,及病則已。

若用制不精,則補不可以治虛,攻不可以去實,鮮有不誤人者矣。

余為是言,知必有以為迂闊而譏之者,曰:古人用藥每多至一二十味,何為精一?

豈古人之不爾若耶?

是不知相制相使之妙者也,是執一不通而不知東垣之法者也。

余曰:夫相制者,制其毒也。

譬欲用人奇異之才,而又慮其太過之害,故必預有以防其微,總欲得其中而已。

然此特遇不得已之勢,間一有之,初未有以顯見尋常之法用得其賢,而復又自掣其肘者也。

至若相佐相使,則恐其獨力難成,而用以助之者,亦非為欲進退牽制而自相矛盾者也。

觀仲景之方,精簡不雜,至多不過數味,聖賢之心,自可概見。

若必不得已而用行中之補,補中之行,是亦勢所當然,如[傷寒論]之小柴胡湯以人參,柴胡並用,陶氏之黃龍湯以大黃,人參並用,此正精專妙處,非若今醫之混用也。

能悟此理,方是真見中活潑工夫。

至若東垣之方,有十餘味及二十餘味者,此其用多之道,誠自有意,學者欲效其法,必須總會其一方之味,總計其一方之性。

如某者多,某者少,某者為專主,某者為佐使,合其氣用,自成一局之性,使能會其一局之意,斯得東垣之心矣。

若欲見頭治頭,見腳治腳,甚有執其三四端而一概混用,以冀夫僥倖者,尚敢曰我學東垣者哉。

雖然,東垣之法非不善也,然余則寧師仲景,不敢宗東垣者,正恐未得其清,先得其隘,其失者豈止一方劑也哉,明者宜辨之。

•[內經]治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

岐伯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溢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開者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岐伯曰: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治病用藥,本貴精專,尤宜勇敢。

凡久遠之病,則當要其終始,治從乎緩,此宜然也。

若新暴之病,虛實既得其真,即當以峻劑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留畏縮,養成深固之勢,則死生係之,誰其罪也。

故凡真見裏實,則以涼膈,承氣,真見裏虛,則以理中,十全,表虛則耆,朮,建中,表實則麻黃,柴,桂之類,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大劑進之,多多益善。

夫用多之道何在?

在乎必賴其力而料無害者,即放膽用之,性緩者可用數兩,性急者亦可數錢。

若三五七分之說,亦不過點名具數,兒戲而已,解紛治劇之才,舉動固如是乎。

•治病之則,當知邪正,當權重輕。

凡治實者,譬如耘禾,禾中生稗,禾之賊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耘之善者也。

若有一去二,傷一禾矣,有二去四,傷二禾矣。

若識禾不的,俱認為稗,而計圖盡之,則無禾矣。

此用攻之法,貴乎察得其真,不可過也。

凡治虛者,譬之給餉,一人一升,十人一斗,日餉足矣。

若百人一斗,千人一斛,而三軍之眾,又豈擔石之糧所能活哉?

一餉不繼,將并前餉而棄之,而況於從中剋減乎。

此用補之法,貴乎輕重有度,難從簡也。

•虛實之治,大抵實能受寒,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瀉必兼涼者,蓋涼為秋氣,陰主殺也,萬物逢之,便無生長,欲補元氣,故非所宜。

涼且不利於補,寒者益可知矣。

即有火盛氣虛,宜補以涼者,亦不過因火暫用,火去即止,終非治虛之法也。

又或有以苦寒之物謂其能補陰者,則[內經]有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夫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曰補可也,未聞以味苦氣劣而不相宜於人者,亦可謂之補也。

雖[內經]有曰: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等論,然此特以五行歲氣之味據理而言耳。

矧其又云麥,羊肉,杏,薤皆苦之類,是則苦而補者也,豈若大黃,黃檗之類,氣味苦劣若此,而謂之能補,無是理也。

嘗聞之王應震曰: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須用味甘溫。

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此一言蔽之也,不可不察。

•補瀉之法,補亦治病,瀉亦治病,但當知其要也。

如以新暴之病而少壯者,乃可攻之瀉之。

攻但可用於暫,未有衰久之病,而屢攻可以無害者,故攻不可以收緩功。

延久之病而虛弱者,理宜溫之補之。

補乃可用於常,未有根本既傷,而舍補可以復元者,故補不可以求速效。

然猶有其要,則凡臨證治病,不必論其有虛證無虛證,但無實證可據而為病者,便當兼補,以調營衛精血之氣;亦不必論其有火證無火證,但無熱證可據而為病者,便當兼溫,以培命門脾胃之氣。

此吞瀉之要領,苟不知此,未有不至決裂敗事者。

•治法有逆從,以寒熱有假真也,此[內經]之旨也。

經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

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從也。

如以熱藥治寒病而寒不去者,是無火也,當治命門,以參,熟,桂,附之類,此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亦正治之法也。

又如熱藥治寒病而寒不退,反用寒涼而愈者,此正假寒之病,以寒從治之法也。

又如以寒藥治熱病而熱不除者,是無水也,治當在腎,以六味丸之類,此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亦正治之法也。

又有寒藥治熱病而熱不愈,反用參,薑,桂,附,八味丸之屬而愈者,此即假熱之病,以熱從治之法也,亦所謂甘溫除大熱也。

第今人之虛者多,實者少,故真寒假熱之病為極多,而真熱假寒之病則僅見耳。

•探病之法,不可不知。

如當局臨證,或虛實有難明,寒熱有難辨,病在疑似之間,補瀉之意未定者,即當先用此法。

若疑其為虛,意欲用補而未決,則以輕淺消導之劑,純用數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為真虛矣。

疑其為實,意欲用攻而未決,則以甘溫純補之劑,輕用數味,先以探之,補而覺滯,即知有實邪也。

假寒者,略溫之必見躁煩;假熱者,略寒之必加嘔惡,探得其情,意自定矣。

經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又曰:假者反之。

此之謂也。

但用深之法,極宜精簡,不可雜亂。

精簡則真偽立辨,雜亂則是非難憑。

此疑似中之活法,必有不得已而用之可也。

•醫診治法有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精遺不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

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

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

觀其詩意,皆言不治之治,正[內經]求本之理耳,誠格言也。

至於治病從何據一聯,亦甚有理。

夫天地之道,陽主氣,先天也;陰成形,後天也。

故凡上下之升降,寒熱之往來,晦明之變易,風水之留行,無不因氣以為動靜,而人之於氣,亦由是也。

凡有餘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

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

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

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

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此之謂也。

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

近見有淺輩者,凡一臨證,不曰內傷外感,則曰痰逆氣滯。

呵!呵!

此醫家八字訣也。

有此八字,何必八陣?

又何必端本澄源以求迂闊哉?

第人受其害,恐不無可畏也。

附華氏治法華元化論治療曰:夫病有宜湯者,宜圓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宜灸者,宜鍼者,宜補者,宜按摩者,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煖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者,宜火者,種種之法,豈惟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效。

庸下淺識,每致亂投,致使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且湯可以滌蕩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袪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

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

圓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營衛,定關竅。

從緩以參合,無出於圓也。

散者能驅散風邪暑濕之氣,攄陰寒濕濁之毒,發散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

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鍼則行營引衛,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可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緩安氣。

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

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失,志意皆迷。

當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

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減。

當鍼止?

則使人營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

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

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歸肌肉,久留不消。

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痺厥。

宜煖洗而不煖洗,則使人陽氣不行,陰邪相害。

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

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

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衝。

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火毒,反害中和,致不可救。

不當鍼佇?

則使人血氣散失,機關細縮。

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

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脹,筋骨舒張。

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

不當煖洗而煖洗,則使人濕著皮膚,熱生肌體。

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

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

脈不實數,不可以下。

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

關節不急,營衛不壅,不可以鍼。

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

內無客邪,勿導引。

外無淫氣,勿按摩。

皮膚不痺,勿蒸熨。

肌肉不寒,勿煖洗。

神不凝迷,勿愉悅。

氣不奔急,勿和緩。

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學習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15:1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