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8788|回復: 115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臺秘要】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5 16:58: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11-6 22:03 編輯

重刻《外台秘要方》序

書名 外台秘要

作者 王燾

朝代 唐

年份 公元752年(唐·天寶十一年)

分類 方書

程子敬通,醇儒也,而旁通於醫。

吾於醫固未之學,而一接程子指脈說病則目無全人,微言高論疊見層生,聞未聞,解未解。

程子之於醫幾乎!

道又見其醫人也,雖極賤貧,但一接手則必端問詳審,反復精思,未嘗有厭怠之色。

其疑難者,多至盈時,惟恐少誤,無惑而後動其心。

行復如是,是其人一第而為宰官,推是道也,用是心也,以往其謀國,以善萬裡生民之寄,豈可及哉?

有唐王刺史《外台秘要》一書,更五代,至宋孫中丞一較正行之,

及今而絕。

程子不忍圖令其流布人間而為余言。

余因問程子:如欲知醫,何道而能精?

曰:必好學。將何學?

曰:先讀書。讀書可以醫乎?

曰: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矣,決未有不讀書而能醫者也。嗚呼!

天下事皆然耳,獨醫也乎?

余因問程子:以子之道,醫世之人,當吾世而既日不暇給,及身後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吾懼其不傳也。

盍得其人而傳之,何以書?

程子曰:師之求弟,甚於弟之求師,有來學人,吾愿盡所學焉,爾而無如今之來學人,未嘗求學,徒以求行也。

是道也,非苦心十年不可得。

而今之學人,來輒問曰:欲就師,授十日,足乎?

一若是其亟也,吾雖欲傳,其何從而傳?

嗚呼!

天下之學,大抵然耳,獨醫也乎?

古之君子其於道也,其始也,急求人而已,及其求人不可得,則不得不有事於書,以冀其長存天地之間,其於書也,不必自著書,而章隱繼絕圖存古人之書。

古人之書,其賴有心之後人以獲行世者,多矣。

初不必後人之盡有心、盡好學而能讀也,而其書則不忍以不存,以為萬有一人焉,有心好學,而一能讀是書也,則是一書為遂不虛存也,更百世而當有人焉,出而視今日之敬通程子,亦猶程子之視唐宋王刺史、孫中丞兩先生也,則今日之及程子之門而欲以十日盡學其所學人,程子其亦可以謝之而無所負矣。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奉命參佐軍務欽授山東道監察御史郡人金聲撰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 ... 7%98%E8%A6%8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5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17:00: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1-6 05:11 編輯

重刻《外台秘要》序

 

嘗謂良醫與良相功齊,總之能為民生造命耳。


予武夫也,不知相亦不知醫,惟是人之有疾,不啻已出,值此滄桑變故之際,民遭兵火,若患熱烈之症,予濫任撫綏,尤當視民如傷恨,不能人人而投以清涼之劑。


自入新安以來,每問民間疾苦,見程生衍道者業儒而通醫,博施濟眾久矣,更構唐時王刺史《外台秘要》四十卷,詳訂而剞劂之。


蓋醫之有方,猶兵之有法也。


說者曰:功在一隅者小,而功在四海者大。


又曰:功在一時者小,而功在千古者大,是程生傳流方略意也。


若然,則程生志在要功矣,而非也。


程生恐匹夫匹婦疾病而無告,又恐良醫良相,世代不全,有不能弭病於無病之先,尚可瘳病於有病之後,繼宋而鐫壽民,因以壽國,大有深心。


文王畫卦使人知吉凶,孔子作《春秋》使人知君臣,即此意也。


程生一士子藉醫而行相道,然與予撫民一念默相吻合,又以醫而兼將矣,曷可與庸人道也。

天下後世能按此而擴充之,又何病民之與有?


欽命提督徽寧池太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同知榆林張天祿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17:03: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1-6 05:12 編輯

《外台秘要》序

 

天下事,久壞於庸人,而庸醫均之。


所謂庸者,皆不學無術之人也。


其遇事也,初不晰其受病之源,並不審其對治之方,而或以姑息養癰,或以鹵莽嘗試。


究之鹵莽之為害,什居五;而姑息之為害,什居八。


乃始藉手以貽後人,曰:吾姑徐徐無動為大耳,不知邪氣日深,元氣日削,而大命已隨之。


所謂庸臣誤國與庸醫誤人,其情同,其罪均,而其原皆本於不學,使其學之而窮究古今之病源,細考古今之方略,其病之在標、在本也,其方之宜補、宜泄也,其病之或傳、或變也,其方之不執、不拘也,彼夫三年蓄艾,能治之於未病之先,與夫一匕回生,能治之於已病之後,皆是先聖先賢當日殫竭之心思,皆是醫國醫人當日素具之方略,懦者明理,奈何不亟亟講求,而以人命為戲耶!


此余友敬通氏探析性命之微,雅抱之痛,而以好學不倦之旨,牖人以博施濟眾之方,先梓《外台秘要》,續補《聖濟總錄》,壽國壽民,具茲編矣,程子之功顧不偉歟。



崇禎庚辰清和之吉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國史講官邑人吳孔嘉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17:07:24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自序


蓋聞上古之世,方不如醫,中古之世,醫不如方甚矣。


醫與方之並重也,世降而方愈凌雜,莫不各據一家言,彼此互相是非,間有二三驗方,亦惟是父師傳之子弟,絕不輕以示人。


而其鐫行於世者,率皆依樣葫蘆,時或改頭換面以博名高則已矣。


余獨取《外台秘要》付之剞劂者何?


請得而備言之。


蓋自神農氏深明藥性,著《本草經》三卷而未有方也,軒轅氏日與岐伯、雷公剖析病機,著《素問》、《靈樞經》各九卷而未有方也;


商周之間如伊芳尹、如和、如緩、如跗,皆以醫名而未有方也;


越人受長桑君之禁方,所傳於世者,《八十一難經》及治虢太子尸厥耳,而其為帶下醫、小兒醫、耳目痹醫,俱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倉公受公乘陽慶之禁方,所可曉者莨菪子湯、苦參湯耳,其他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亦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若夫刳腸、湔胃無論,其方不傳,即令華元化方傳至今而亦難乎效其為方也。


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論》以治傷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匱要略》以治雜病,著方一百一十二醫方,實開先焉,蓋鼻祖也。


又得叔和王氏為之詮次,俾仲景之微旨益以彰明,叔和氏不更立方,即述仲景之方為方者也。


皇甫士安之《甲乙經》特重針刺而無方,巢元方之《病源》每病必有源,源必立論而無方。


覽者,咸以無方致憾。


迨唐有孫真人者,初著方三十卷,晚復增三十卷,自珍其方曰《千金》,醫方較明備焉,蓋大宗也。


乃前後乎孫真人者,人則有深師、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若而人,方則有《廣濟》、《錄驗》、《刪繁》、《肘後》、《延年》、《短劇》、《必效》若而方,門分派別,編帙從未有綜而輯之者,獨刺史王燾先生,前居館閣二十年,采摭群書,匯成方略,上溯炎昊,下及諸家。《傷寒》一遵仲景,發論率冠《病源》,雖置針法不言,而大唐以前之方.


《千金》則居多焉。


卷凡四十,方余六千,蓋集醫方之大成者。


題曰《秘要》,要也。


自宋皇 詔諭刊布,後無復鋟梓以廣其傳,豈非沿習時尚而探源證本者之寡其儔哉!


夫天下何事不宜師古,文則六經之外必追秦、漢,字則篆而後必法鐘、王,至不然?


昔祖訥云:辨釋經典,小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此余亟欲以《外台秘要》公諸海內之深意也。


向購寫本,訛缺頗多,因復殫力校。


遇有疑義,則旁引類證,錄於篇側,其無文可征者,不敢強釋,以俟解人。


十載始竣厥工。


客閱而謂余曰:奧義之難析也,圓機之莫辨也,淺識可以漫試乎?


余曰:用其所信,闕也。


又謂:世代之推遷也,風氣之殊尚也,陳轍可以適時乎?


余曰:不師其法,可也。


且謂同病而異方也,同方而異治也,毫厘不幾千裡乎?


余曰:三部微妙,五臟精華,察之在目,合色脈而後定方,求其曲當可也。


總之,以方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為方,方乃萬變而不窮。


誠究心於平昔,會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於臨時症之方,果屬熱而當寒,何不參之河間?


濕而宜燥,何不參之東垣?


可汗、可吐而可下,何不參之子和?


陰陽乖錯,營衛失調,何不參之丹溪?


博洽前方,勿執我見,期於實有拯救,不愧前賢濟民利物之心,則請以《外台秘要》一書為醫家之筌蹄也,亦奚不可?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謹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19:19 | 只看該作者

《外台秘要方》序

 

唐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


清源縣開國伯王燾撰


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嘗百藥,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扎,俾厥土宇用能康寧,廣矣哉。


洎周之王,亦有塚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藥以供其事焉,歲終稽考而制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


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


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舍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尸之。


余幼多疾病,長好醫術,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兩拜東掖,便繁台閣二十余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


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嬰 ,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何者?


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


今並味精英,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客有見余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邪?


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豈進於學哉?


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


投藥治疾,庶幾有瘳乎?


又謂余曰:稟生受形,咸有定分,藥石其如命何?


吾甚非之,請論其目。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


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


則聖人不合啟金滕,賢者曷為條玉版,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


客曰:唯唯。嗚呼!


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魯、閔之行,宜其用心。


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藥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


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


余敢采而錄之,則古所未有,今並繕緝,而能事畢矣。


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志不足則補其復溜以養之,溶溶液液,調上調下。


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


不誣方將,請俟來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


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21:28 | 只看該作者

較正唐王燾先生《外台秘要方》序

 

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


秘要者,秘密、樞要之謂也。


唐王燾台閣二十余年,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集成經方四十卷,皆諸方秘密樞要也。


以出守於外,故號曰《外台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單四門,以巢氏《病源》、諸家論辨各冠其首,一家之學,不為不詳。


王氏為儒者,醫道雖未及孫思邈,然而采取諸家之方頗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詵之流也。


且古之如張仲景、《集驗》、《短劇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後之學人,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


又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針,亦醫家之蔽也。


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


國家詔儒臣較正醫書,臣承命,以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


經書之異者,注解以著其詳,魯魚豕亥,煥然明白。


臣謂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漢,止以侍醫李柱國較方技,亦未嘗命儒臣也。


臣雖濫吹儒學,但盡所聞見,以修正之,有所闕疑,以待來哲。


總四十卷,並目錄一卷。


恭惟主上盛德承統,深仁流化,頒此方論,惠及區宇,贊天地之生育,正萬物之性命,使歲無疵癘,人不夭橫,熙熙然歌樂於聖造者也。


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較正醫書臣孫兆謹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29:28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仲景病源短劇千金同)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以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今搜探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短劇千金同)


又曰:夫表和裡病,(一作陽盛陰虛)下之而愈,汗之則死。


裡和表病(一作陽虛陰盛)


汗之而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不可以誤發(神丹丸在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甘遂何可以妄攻。


(甘遂者水導散也在第三卷天行狂語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出千金方)表裡之治,相背千裡,吉凶之機,應若影響。


然則桂枝下咽,表和則斃,(桂枝湯在此卷仲景曰數部中桂枝等五味裡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為治乃誤,使病者隕沒,自謂其分又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內,言巧似是於理實違。


安危之變,豈可詭哉!


夫病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可攻其外;發於陰者宜溫其內。


發表以桂枝;溫裡宜四逆。(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 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即愈。


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膚,可法鐵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


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復發汗則愈。


若不解者,止。


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丸微吐則愈。


若更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視病尚未醒,醒者復一法針之。


(藜蘆丸近用損人不錄之瓜蒂散在卷末雜療中范汪方二味者是也)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則可下也。若熱毒在胃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便入胃,則爛胃也。


然熱入胃病,要當須復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致此為病。


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


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


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


(五苓散仲景云豬苓散是也,在第二卷傷寒中風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也)當以新汲井水強飲一升許,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


當更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即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


又云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


不宜濃覆,宜服六物青散。


(青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赤散(赤散在雜療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本出華佗)雪煎亦善,(雪煎在雜療中古今錄驗方三味也。


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 者為實癖也,朝平夕 者非 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下多耳,少與當數其間。


病有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


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師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矣。


諸虛煩但當行竹葉湯。


(竹葉湯在第三卷天行虛煩部中出文仲方是也)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者,可重與也。


(橘皮湯在第二卷傷寒嘔噦部中四味者是也,出於深師方)此法官泰數用甚效,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仲景千金方同)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


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傳身極燥。


乃KT 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短劇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氏日數部巾阮河南法又有桃葉湯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范汪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傷於寒而得病,何以反更為熱。』岐伯曰:『極陰變陽,寒盛則生熱,熱盛則生寒。』『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金同)


九卷云: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


一曰汗不出,大灌發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


通按靈樞熱病論中灌發赤噦者死 大顴發赤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甚一作黃)。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九曰熱而痙者死。


熱病痙者,腰反折螈 齒噤 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便血,口中干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者生(甲乙太素同士弱氏曰灌發灌驟也漬也先不出汗,後則若灌溉之驟至而淋漓浸漬亡陽也)。


短劇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千金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樽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


然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競進,折其毒熱,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


今博采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


又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營衛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又夏亦不可雖云時覺視病已積日,其病源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情勢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濕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苦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若隱忍不療,冀HT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理,以時早療,鮮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此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疔腫尤為其急,此自養之至要也。


又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療之也。


又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


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勿令極意也,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者,不可與之,飲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人得病能飲水者欲愈也(出第九卷中)。


經心錄論曰:傷寒病錯療禍及,如反覆手耳,故諺云,有病不治自得中醫者,論此疾也,其病有相類者,傷寒熱病,風溫濕病,陰毒陽毒,熱毒溫疫,天行節氣,死生不同,形候亦別,宜審詳也。(出第二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0:09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隘,故腹滿而隘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終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於寒病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也。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則少陽與厥服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出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


病源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小腸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又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干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方。


桂心(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膠飴(一升) 芍藥(六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如嘔家不可服建中湯,以甜故也。


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內麻黃湯主之此云小建中湯非也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煩)


病源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痛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皆可汗而解。(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炙三兩) 芒硝(半升) 大黃(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溫溫頓服,以調胃承氣則愈。


忌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出第十卷中,張仲景傷寒論三日亦可服麻黃湯此云調胃承氣湯非也此方但治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病源:傷寒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干,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脈貫腎絡肺系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飲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 栝蔞根(四兩) 桂心(三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溫覆汗出者便愈也。忌生蔥海藻菘菜。(范汪同出第三卷中,仲景傷寒論名柴胡薑桂也合用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小柴胡湯是也玉函千金翼同)


病源: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瓦斯在胸,故可下而愈。


又傷寒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盡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人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湯方。(士弱氏曰藥非衄後用乃當汗時用則不衄矣先未汗故衄耳)


桂枝湯方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


忌生蔥海藻菘菜。(集驗備急文仲范汪同,仲景傷寒論此方六七日病在表者可服之)


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故可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病源: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瓦斯未盡,所以病證猶存也。


又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而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之脈浮虛而澀者,屬桂枝附子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附子白朮湯。


桂枝附子湯方桂心(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忌生蔥豬肉海藻菘菜。


附子白朮湯方白朮(四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炙一兩) 生薑(二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四破)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都盡,其人如冒狀者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除,故使人如冒狀也,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等。


(千金翼同出第十一卷中,張仲景論法當加桂枝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病源,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出第七卷中素問太素甲乙並同)


仲景傷寒論:療吐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但發熱譫(譫疾而寤寐自語也)


語者,屬大承氣湯方。


大黃(去皮四兩) 陳枳實(炙五枚)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分為兩服,初一服便得利者止,後服不必盡劑。(千金方並翼同出第五卷中)


又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可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方。


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半夏(半斤水洗) 大棗(十三枚擘)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今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也。忌羊肉餳兼主天行。(千金翼肘後同)


又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熱畢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 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一兩) 半夏(五枚)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合)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煮七味,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上火煎一二沸,分為兩服,未解更作,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出玉函經一方芒硝三合桑螵蛸五個大黃四分煮取一升半溫服五合微下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取愈一方外加芒硝大黃桑螵蛸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1:20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肘後方七首


肘後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葉兼療者,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蔥豉湯方。


蔥白(一虎口) 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兩,一方更加升麻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服,取汗出為效。(文仲同)


又方蔥白(一握切) 米(三合) 豉(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少時,下豉後納蔥白,令大熟,取三升,分溫三服,則出汗。


又方豉一升 綿裹上一味,以童子小便三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為效,集驗方加蔥白一升切,云神良。(支太醫文仲備急同)


又方葛根(四兩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取汗為瘥,又方搗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


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方。


豉(三升綿裹) 鹽(一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蜜一升,又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為效。


又方苦參(三分) 甘草(炙一分) 瓜蒂 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四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當吐,吐不止者,作蔥豉粥解之必息。忌海藻菘菜。


又方苦參 黃芩(各二兩) 生地黃(半斤)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服一升,或吐下毒物。


忌蕪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3:35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深師方四首


深師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作此湯方葛根(半斤) 烏梅(十四枚)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濃覆取汗,汗出粉之。


又麻黃解肌湯,療傷寒三四日煩疼不解者方。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桂心(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沫,乃納諸藥合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服八合,以汗出為度,忌海藻菘菜生蔥。(本仲景麻黃湯千金翼並同)


又黃芩湯,療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方。


黃芩 桂心(各三兩) 茯苓(四兩) 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薑粥,投取小便利為瘥。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 香豉(一升綿裹) 梔子(十枚擘) 麻黃(三兩去節)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後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瘥,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


忌豬肉冷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4:15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短劇方四首


短劇詔書發汗白薇散,療傷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兩) 麻黃(七分去節) 杏仁(去皮尖熬) 貝母(各三分)


上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濃覆臥,汗出愈。(古今錄驗千金同)


又雞子湯。

療發汗後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方。


麻黃(一兩去節)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加雞子白令置水內,合和令勻納藥復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適寒溫頓服之蓋覆汗出,粉敷之,有效。


忌海藻菘菜。(古今錄驗備急同張文仲療天行)


又葛根湯療傷寒三四日不瘥身體熱毒方葛根(八兩) 生薑(三兩) 龍膽 大青(各半兩) 桂心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掠去沫後納余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同名葛根龍膽湯)


又療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麻黃升麻湯方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三分) 當歸(五分) 知母 葳蕤(一作菖蒲) 黃芩(各三分) 苓白朮(各一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便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雀肉等。


(並出第六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通按千金作麻黃知母葳蕤黃芩各三兩余十味作各二兩為異耳用此方者當以傷寒論為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5:19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集驗方五首

 

集驗療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真丹砂(一兩末)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之,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忌生冷物。(千金同)


又療疫氣傷寒三日以後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綿裹) 蔥白(切一升)


上二味,童子小便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覆取汗,神效。(千金同)


又療傷寒五六日斑出以後湯方。


豬膽(三合) 雞子(一枚) 苦酒(三合)


上三物,合和煎,令三沸,強人盡服之,羸人煎六七沸,分為兩服,取汗出為效。(文仲備急千金同)


又療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干糞,譫語,大柴胡湯方。


柴胡 半夏(湯洗各八兩) 生薑(四兩) 知母 芍藥 大黃 葳蕤(各二兩) 甘草(炙)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范汪加人參三兩余並同千金用芍藥不用枳實)


又療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方。


大青(四兩) 甘草(炙二兩) 阿膠(炙珠二兩)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二味,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令溶,分溫三服,欲盡更作,當使有餘,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忌海藻菘菜。(肘後深師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46:28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千金方六首合一十一法


千金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青膏方。


當歸 芎 吳茱萸 附子 烏頭 莽草 蜀椒(各三兩) 白芷(三兩)


上八味切,以醇苦酒漬再宿,以豬脂四斤緩火煎,候白芷色黃,絞去滓,以暖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忌豬肉。


又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又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又陽明證,其人善忘,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雖大便堅,反易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又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為有血,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又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者,此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宜抵當湯下之。


又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為大便已堅,宜承氣湯主之,若汗多而微發熱惡寒為外未解,宜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大便,可少與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致大下。


又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胃中有燥糞,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與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若下利者亦死。


又傷寒四五日,脈沉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承氣湯方。


枳實(陳者五枚炙) 大黃(四兩)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也。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若一服得利,譫語止,勿服之也。

又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枚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雙仁) 虻蟲(二十枚去足翅熬) 大黃(三兩)


上四味末下篩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時當下血,不下仍須服之,取血下為效。


又抵當湯方。


水蛭(熬三十枚) 桃仁(二十枚去皮) 虻蟲(去足翅熬三十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不下更服。


又療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湯方。


柴胡 芍藥 梔子仁(各四兩) 知母(四兩) 香豉(一升綿裹) 石膏(八兩碎) 黃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苦熱盛者,加大黃。(四兩並出第十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51:09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


(合一十三法)


千金翼療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服附子湯方。


大附子(二枚炮) 茯苓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忌豬肉桃李雀肉酢。


又療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可與桔梗湯方。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


又桔梗湯方。


大桔梗(一兩) 甘草(炙三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兩服,吐膿血瘥。


忌豬肉海藻菘菜。


又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綿裹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切)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取七合,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千金崔氏范汪同)


又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雞子中黃(二枚)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炙一云三片)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煮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十一卷中)


又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卒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半夏(洗半斤) 生薑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但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若心下卒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心三兩,溫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崔氏深師同)


又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為未解,梔子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得吐余更勿服之,若嘔者,用後梔子加生薑湯。(傷寒論備急同傷寒兼療不得眠)


又梔子生薑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生薑(五兩切)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安,即勿服。(傷寒論同並療虛煩不得眠耳)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宜陷胸湯主之方。


大黃(六兩切) 甘遂末(一錢)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乃納甘遂,小溫分再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又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


又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升碎綿裹) 甘草(三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范汪經心錄同諸家無療天行之病)


又白虎加人參湯方。


石膏 粳米(各一升) 知母(六兩)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後,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湯,正二三月時尚冷,亦不可與服。與之則嘔利而腹痛。忌海藻菘菜。


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黃芩 生薑 龍骨 人參 牡蠣(熬) 鉛丹 桂心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湯洗) 大棗(六枚擘) 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博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六兩) 大肥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並出第九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52:11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崔氏方一十五首


崔氏療傷寒始得一二日方。


便可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各加至五壯益良,用之驗,大椎,平肩斜齊高碩者是也,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上接項骨,下肩齊在椎骨節上,是余穴盡在節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黃帝針灸經)


又療傷寒一日至三日,可發汗,度瘴散方。


麻黃(十分去節) 桔梗 蜀椒(汗) 細辛 白朮 吳茱萸 防風(各四分) 烏頭(炮)


乾薑 桂心(各五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或數服得汗即止,若得病一二日而輕者,服此藥皆得汗解,若得便重者,頗不能解也,然可以二大豆許著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著,必愈,兼辟天行病,忌豬肉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


又療傷寒敕色惡寒,發熱體疼發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 烏頭(四分炮) 半夏(洗五分) 茯苓(五分) 朱砂(一分研) 附子(四分炮)


上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薑湯下,發汗出,令體中 然,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復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周護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忌豬羊肉大酢生血等物。(刪繁又療傷寒服度瘴散而不汗出者,便作蔥鼓湯方。


蔥(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溫暖覆取汗出,勝度瘴散也。(與前肘後方重)


又療傷寒服蔥豉湯不得汗,可服葛根湯方。


蔥白(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 葛根(三兩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溫覆取汗,汗不出更服,余時用此,一服輒汗,略不再服,救數十人甚效。


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麻黃(二兩去節) 葛根(三兩) 蔥白(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虎再服快汗愈,其疹與周虎相似者,服之皆汗,十余人瘥。


又療傷寒,阮何南蒸法。


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小洒,取蠶砂,若桃葉桑柏葉諸禾糠及麥 皆可取用,易得者,牛馬糞亦可用,但臭耳,桃葉欲落時,可益收取干之,以此等物著火處,令濃二三寸,布席臥上溫覆,用此發汗,汗皆出,若過熱當細審消息大熱者可重席,汗出周身輒便止又療傷寒三五日,疑有黃,則宜服此油方。


取生烏麻清油一盞,水半盞,以雞子白一枚和之,熟攪令相得,作一服令盡。


又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胡治云出張仲景)


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干棗(十一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今詳此方治寒疝腹痛恐性涼耳合用仲景柴胡桂薑湯今崔氏用之未知其可也)


又療傷寒或始得至七八日不大便,或四五日後不大便,或下後秘塞者,承氣湯方。


厚朴(炙) 大黃(各三兩) 枳實(六片炙)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體強者服一升,羸者服七合,得下必效止。(范汪同)


又若胃中有燥糞,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若秘而錯語者,宜服承氣湯,通利而錯語者,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承氣湯舊用芒硝,余以有毒故去之,用之數年,安穩得下良,既服湯亦應外用生薑兌,(讀作銳下同)使必去燥糞,若服湯兼兌而並不得下者,可依本方加芒硝一兩。


又薑兌法削生薑如小指,長二寸,鹽塗之,納下部中,立通。


又方以豬膽灌下部,用亦立通。(張仲景傷寒論云豬膽和法醋少許灌穀道中)


又前軍督護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余思作此黃連解毒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於此漸瘥,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胡洽云出張仲景)


前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 枳實(八片炙) 芍藥(四兩) 黃芩(三兩)


干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忌羊肉餳等物。(古今錄驗同,張仲景用柴胡不用前胡本云加大黃二兩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湯)


又凡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經日不瘥,舊用四順湯,余怪其熱,不甚用也,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余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增損四順湯方。(黃連龍骨湯見第三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復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療少陰病二十日後下不止,可服陟厘丸,浩京方。


陟厘(四兩不用咸者) 當歸(四兩) 漢防己(三兩) 黃連(三兩) 紫石英(別搗末細研二兩) 豉(三升) 厚朴(二兩炙) 苦酒(五升)


上八味切,以二升苦酒漬防己一宿,出切炙之燥,復納苦酒中盡止,又以三升苦酒漬豉一宿,小蒸之,研絞取汁,搗下篩諸藥,以酒豉汁,和之丸如梧桐子大,冷漿水服二十丸,丸極燥,乃可服之,忌豬肉冷水。(並出第一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52:51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張文仲方一十首


張文仲葛氏療傷寒及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方。


破雞子一枚,著冷水半升中,攪令相得,別煮一升水令沸,以雞子水投其湯中急攪調適寒溫,頓服覆取汗。(備急同)


又療傷寒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人參 甘草(炙) 黃芩 生薑(各二兩) 半夏(五合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瘥,不瘥更服一劑,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備急范汪千金翼方重)


又療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陶氏云,若傷寒溫病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苦酒(半升) 豬膽(一枚)


上二味,和盡服之,吐則愈,神驗,支云去毒瓦斯妙。(胡洽集驗備急千金同)


又療傷寒近效方,凡胸中惡痰飲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方。


鹽末(一大匙)


上一味,以生熟湯調下,須臾則吐,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備急同)


又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兩)


上二味,搗散白湯服一錢匕,取得吐去病瘥止。(備急經心錄范汪同)


又療傷寒已四五日,頭痛體痛,肉熱如火,病入腸胃,宜利瀉之方。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生地黃(切一升) 知母(二兩) 生薑(五兩半) 芒硝(二兩半)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為度。忌蕪荑。(備急同)


又療傷寒五日以上宜取下利,陶氏云,若汗出大便堅而譫語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兩服,通者一服止。(此是仲景方備急范汪同與前千金崔氏方重)


又療傷寒八九日不瘥,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 蜀升麻 前胡 烏梅 枳實(炙) 犀角(屑) 黃芩(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生地黃(八合)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忌海藻菘菜莧菜蕪荑。(備急方同)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方。


大黃 杏仁(去皮尖各二兩) 枳實(一兩炙) 芒硝(一合)


上四味搗下篩,蜜和丸如彈子,以生薑湯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須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為度。(備急同)


又療晚發傷寒,三月至年末為晚發方。


生地黃(一斤打碎) 梔子(二十枚擘) 升麻(三兩) 柴胡 石膏(各五兩)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頻頻服,若不解更服,若頭面赤,去石膏,用干葛四兩,無地黃,用豉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蕪荑。(備急同並出第二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53:27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古今錄驗方八首


古今錄驗陽毒湯,療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升麻(二分) 當歸(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黃(研) 梔子 桂心(各一分) 甘草(二分炙) 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裡久,再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陰毒去雄黃。忌海藻菘菜生蔥莧菜。(張仲景方無梔子桂心陰毒去雄黃蜀椒)


又陰毒湯療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


(一本無數字)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 升麻 當歸(各二分) 蜀椒(一分出汗) 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裡頃復服溫覆當出汗,汗出則愈,若不得汗則不解,當重服令汗出。


忌海藻菘菜莧菜。(千金集驗備急文仲短劇肘後同並出第二卷中)


又還魂丸,療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飛尸鬼注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 甘草(炙) 朱砂 芍藥(各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


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出第三卷中)


又麥奴丸療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所不療方。


麻黃(去節) 大黃 芒硝 灶突中墨 黃芩(各二分) 麥奴 梁上塵 釜底墨(各一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升數,須臾當寒,寒訖汗出則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藥勢盡乃食,當冷食以除藥勢,一名黑奴丸,小麥黑勃名為麥奴是也。(肘後胡洽短劇刪繁張文仲深師范汪經心錄廣濟並同)


又解肌湯療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 茯苓(各三兩) 牡蠣(二兩熬)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則止。


忌酢物。(千金有生薑甘草)


又調中湯,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


大黃 葛根 黃芩 芍藥 桔梗 茯苓 本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早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者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在壯熱但下痢或霍亂也,少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


忌海藻菘菜豬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往來寒熱,胸脅逆滿,桃仁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漬別下) 甘草(炙) 芒硝(湯成下) 桂心(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碎)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煎一兩沸,溫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太醫較尉史脫方肘後傷寒論千金翼同並出第二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5:54:04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一●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


(並是論中所要者)


范汪療傷寒敕色,頭痛頸強,賊風走風,黃膏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乾薑 蜀椒(去目) 桂心(各一兩) 巴豆(好者五十枚去皮)


上七味各切,以淳苦酒漬藥一宿,以臘月豬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敕色發熱,酒服如梧桐子許,又以摩身數百遍兼療賊風絕良,風走肌膚,追風所在,摩之已用有效。


(此趙泉方千金同)忌野豬肉生蔥生菜蘆筍。


又療傷寒白膏,摩體中,手當千遍,藥力方行並療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療之,先以鹽湯洗惡瘡布拭之,著膏瘡腫上摩,向火千遍,日再自消方。


天雄 烏頭(炮) 莽草 羊躑躅(各三兩)


上四味各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作東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灶上炊,以葦薪為火,令膏釋納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頃,上火煎,如此十二過,令土聚盡遍,藥成,絞去滓,傷寒頭痛,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咽痛含如棗核,日三咽之不可近目。(千金同忌豬肉等)


又崔文行解散,療傷寒發熱者方。(一名皮瘴散)


烏頭(一斤燒) 桔梗 細辛(各四兩) 白朮(八兩)


上四味,搗散,皆令盡,若中寒服一錢匕,覆取汗,若不覺,復少增服之,以知為度,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忌生菜豬肉桃李雀肉等。(千金同)


又六味青散,療傷寒敕色惡寒者方。(敕通作赤)


烏頭(炮) 桔梗 白朮(各十五分) 附子(炮五分) 防風 細辛上六味搗篩為散,溫酒服錢五匕,不知稍增,服後食頃不汗出者,飲簿簿粥一升以發之,溫覆汗出 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汗微出,勿粉,若汗大出不止,溫粉粉之,不得又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方。


桂心(一兩十七銖) 杏仁(十六枚去尖皮) 芍藥(一兩六節) 麻黃(一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甘草(炙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掠去沫,乃納諸藥,煮得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忌海藻菘菜生蔥。


(本又療傷寒及天行,瓜蒂散吐方。


赤小豆(一兩) 瓜蒂(一兩)


上二味搗作散溫湯二合,服一錢匕,藥下便臥,若吐便且急忍也,候食頃不吐者,取錢五匕散二合湯和服之便吐矣,不吐復稍增,以吐為度,吐出青黃如菜汁者五升以上為佳,若吐少病不除者,明日如前法復服之,可至再三不令人虛也,藥力過時不吐,服湯一升,助藥力也,吐出便可食,無復余毒,若服藥過多者,益飲冷水解之。(與前張文仲方重)


又療傷寒熱病,辟毒瓦斯疫病,七味赤散方。


朱砂 烏頭(炮各二兩) 細辛 躑躅 乾薑 白朮(各一兩) 栝蔞(一兩半)


上藥搗散服半錢匕,用酒調服,汗出解,不解,增至一錢匕,除邪氣,消疫癘,忌桃李雀肉生菜豬肉生血等物。(出第二十一卷中)


又療傷寒雪煎方。


麻黃(十斤去節) 杏仁(四升去雙仁尖皮熬搗為膏) 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各細銼)


上三味,以雪水五石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入大黃攪調,炊以桑薪,煮至二石,去滓,復於釜中下杏仁膏,煎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得二斗六升,其藥已成,可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密封藥,勿令泄氣也。(此本出第三卷中千金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6:03:58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二●傷寒中風方九首


(臣億等按傷寒論傷寒中風自是兩疾,今云傷寒中風非。)


病源中風傷寒之狀,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 發熱,鼻鳴乾嘔此其候也。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即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荒語也本作譫)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療。


陽明中風口苦而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陽明病若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之則悸而驚。


太陽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仲景傷寒論同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桂枝湯,療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 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薑擘棗,次切余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後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令其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服六物青散法,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 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東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若虛勞裡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若得大汗出者,只用桂枝二兩,發汗後重發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發汗已解,半日許重發煩其脈浮數,可復發汗,宜桂枝湯方。


忌海藻生蔥菘菜等。(在上出第二卷中千金胡洽集驗文仲備急范汪同)


又療傷寒頭疼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風,汗不出而喘,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KT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忌海藻菘菜生蔥。(臣億等按張仲景傷寒論麻黃湯惟主又療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不出惡風者,屬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 桂心(各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汗余將息依桂枝法。


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張仲景傷寒論治中風汗出用桂枝此證云汗不出亦傷寒之病非中風也)


短劇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 石膏(三分末綿裹) 白薇(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獨活(二兩)


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 芎 (二兩) 甘草(二兩炙) 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


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乾嘔,栝蔞實湯方。


栝蔞實(一兩)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四兩切) 大棗(十枚擘破)


上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絞去滓,更煎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飲水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三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心(二分) 白朮(三分)


上五味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忌桃李醋物生蔥雀肉等。


又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乾薑(二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並出第九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兩)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且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芩(二兩)


上六味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且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升,分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千金同)


又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生薑(三兩)


杏仁(四十枚去兩仁及尖皮) 大棗(十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濃覆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不可再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燥不得眠也。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並出第二卷中張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見傷寒脈者可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6 06:05:47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卷第二●傷寒結胸方七首


(一十二法)


病源結胸者,謂熱毒瓦斯結聚於心胸也,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之,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反自沉是也,脈大不可下,下之則死,脈浮而大,下之為逆,若陽脈浮關上細小沉緊,而飲食如故,時小便利者,名為臟結,臟結病舌上白苔滑者為難療,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不苔者,不可攻之。(出第七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如何。


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結胸也。問曰:何謂臟結?


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口脈浮,關上小細而沉緊,名臟結,舌上白苔滑者,為難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也,下之則死。


夫結胸病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蜀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令赤黑色) 芒硝(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杏仁合芒硝研如泥和散合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同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千金翼同)


又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熱動膈,短氣煩躁,心內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大陷胸湯方。


蜀大黃(六兩) 甘遂末(一錢匕)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千金翼同)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堅,大陷胸湯主之方依前法。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方依前法。


又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枳實(四枚炙) 生薑(五兩)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忌羊肉餳。(千金翼古今錄驗同)


又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本有久寒也,而反下之,若利止者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KT熱利也。


又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若心下滿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也宜半夏瀉心湯主之方。


半夏(半升洗)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芩(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若須大陷胸湯,服者如前法。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千金翼同一方半夏五兩)


又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方。


黃連(一兩上好者) 栝蔞實(一枚大者破) 半夏(半升洗)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栝蔞實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忌羊肉餳豬肉。(千金翼同)


又病在太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用前篇方。(士弱氏曰熱得冷水之氣約退而後卻也)


又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如前法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士弱氏曰龐安常云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治熱白散治寒旨哉言乎)


文蛤(五兩)


上一味搗篩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之,湯用五合。(千金翼同)


又白散方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及皮熬令黑赤別研如脂)


上三味搗篩更於臼內搗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利,利不止,飲冷粥一杯止。


忌豬肉蘆筍等。(並出第四卷中千金翼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01:22 , Processed in 0.7968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