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0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鄧邦述(1868-193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9 02:19: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鄧邦述(1868-1939)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鄧邦述,字孝先,號正闇,清初其遠祖名旭字元昭者,移居上元,遂為江寧人。

 

生於同治7年(1868),光緒17年(1891)鄉試舉人,24年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27年入湖北巡撫端方幕,31年隨之周歷歐美各國,翌年返國,曾參與新官制釐訂工作,33年被奏調前往東北,宣統2年(1910)晉任吉林民政司使,直到3年解職。

 

民國元年(1912)曾任東三省鹽運使,數月後即行去職,應趙爾巽聘為清史館纂修,7年為江蘇參議員,10年以後居家吳縣,晚年景況較為窘困,卒於28年,年72歲。

 

邦述著述除前後編4部藏書目錄外,有〔群碧樓詩鈔〕4卷、〔漚夢詞〕4卷,及〔六一消夏詞〕18卷。

 

邦述先祖為金陵望族,累世皆有所藏,藏書處為青黎閣,然不克世守,殘餘悉毀於太平天國之役。

 

邦述年22時就婚於舅舅趙烈文(能靜)之女,得讀天放樓藏書,人端方幕,寓目匋齋金石書籍之富,受環境耳濡目染,及感受先人創業守成之責,慨然有志藏弆,光緒30年即在寄寓的吳縣開始收藏,罄所入之餘,盡以買書,然其時雖貧,猶無債也。

 

及從海外歸居京師,始盡收宋元舊刻與精鈔本。

 

此後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積書至萬餘卷,一時為書林新豪客,「廠肆書賈,雲集響應,昕夕候於門者,常十數人,通善本往往出善價不吝,每用以自豪,即使居官東北,書友拜訪」,亦「空谷足音,連歲不絕」(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錄〕自序),見異書必傾囊收之,不足以應,則舉債購之。

 

光緒32年邦述手寫〔雙漚居藏書目初編〕,連清刊本在內全數不過500多部,宋元本亦只寥寥12部,至宣統3年編印〔群碧樓善本書目初編〕9卷,總數已達24,964卷,含宋本816卷,元本2,743卷,一時為金陵吳郡藏家之後勁,所謂繼津逮、滂喜諸家而傳者。

 

邦述於所藏書,多躬加題記,讎校考訂,詳注始末,故丹黃狼籍,錄稿盈篋,據〔臺灣公藏善本書目人名索引〕統計,經其校跋題記者為首屈一指。

 

題記內容,於書之撰人生平、版本內容、遞藏源流、藏家故實,均有述及。

 

對於朋舊過從,亦縱觀不吝。

 

而對於善本,邦述常有付刊流傳之思,民國9至11年曾刊成〔群碧樓叢刻〕。

 

辛亥去官,邦述家境窘困,民國元年已需鬻善本以維生,正如自謂:「昔借債以買書,今鬻書以償債。」

 

(〔群碧樓善本書錄〕自序)但仍有所蒐購,只是盛況不再,宋刻元槧已無力繼之。

 

16年為生活所迫,終於將大部分精本拋售療飢,由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以50,000元收購,其中包括披玉雲三集宋本在內。

 

邦述就所售圖書編印〔群碧樓善本書錄〕6卷,存餘部分精本則另編成〔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7卷。

 

大約在抗戰前,寒瘦山房餘書又為杭州王體仁購去一批,剩下的在邦述逝世後,由家屬連同清刊本全部於29年初出售,輾轉為中央圓書館在上海收藏。

 

邦述三十餘年辛苦借貸收羅,雖及身而逝,但遺澤現多由中研院及中央圖書館保存,中研院史語所80部宋元本中約有60部為群碧樓舊藏,在中央圖書館者則以抄校本較為珍貴。

 

以善本言,邦述算是保存較完整的少數近代藏書家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 06:56 , Processed in 0.09375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