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針灸甲乙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8:08 | 只看該作者

五色第十五


雷公問曰: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所起也,別之奈何?


黃帝答曰:當候眉間。


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這其病也。


曰:人有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曰:凡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曰: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顏,大如拇指,不病,亦必卒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8:36 | 只看該作者

五色第十五


曰:其死有期乎?


曰:察其色以言其時。


顏者,首面也。


眉間以上者,咽喉也。


眉間以中者,肺也。


下極者,心也。


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膽也。


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


中央者,大腸也。


俠傍者,腎也。


當腎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


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


臂以下者,手也。


目眥內上者,膺乳也。


俠繩而上者,背也。


循牙車以上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


膝以下者,胻也。


當胻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股里也。


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臟六腑支節之部也。


五臟五色之見者,皆出其部也。


其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也。


其部色乘襲者,雖病甚不死也。


曰:五官具五色,何也?


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


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


曰:其色粗以明者,為間,沈堊者,為甚。


其色上行者,病亦甚;


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


其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


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病生於外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反者益甚。


用陽和陰,用陰和陽。


審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別左右,是謂大道。


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審察澤堊,謂之良工。


沈濁為內,浮清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者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者為攣,寒甚者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沈以知淺深,審其澤堊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近遠,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粗,沈堊為甚。


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病之屬也。


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


散為痛,摶為聚,方圜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骶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右,右為左,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


別鄉赤者,其色亦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青當筋;


心合脈,赤當脈;


脾合肉,黃當肉;


肺合皮,白當皮;


腎合骨,黑當骨。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色也;


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石堊也;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也;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也。


五色精微象見,其壽不久也。


青如草茲,黑如炱煤,黃如枳實,赤如衃血,白如枯骨,此五色見而死也。


青如翠羽,黑如烏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豖膏,此五色見而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括蔞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9:0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黃帝問曰:人有陰陽,何謂陰人?


何謂陽人?


少師對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


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此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血氣亦不同也。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濟湛湛,好內而惡出,心抑而不發,不務矜時,動而後人,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少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嫉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改,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而謙讓,卑而不諂,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緩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


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


太陽之人,多陽而無陰。


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


陽重脫者,易狂;


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重不足,病不起矣。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


宜謹審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審其有餘,察其不足,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也。


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然未僂。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臂肘皆出於背。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逶逶然,隨隨然,顒顒然,滾滾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


黃帝問曰:余聞陰陽之人於少師,少師日:天地之間,不離於五,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如何?


岐伯對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聲,而二十五人具也。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材,好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奈春夏,不奈秋冬,感而成病,主足厥陰,佗佗然。


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


右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


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鳩鳩然。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赤色廣,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顏,急心,不壽暴死,奈春夏,不奈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


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


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


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


判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然,熙熙然。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


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烗烗然。


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白色,小頭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陰,敦敦然。


太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


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


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黑色,大頭面不平,廣頤;


小肩,大腹,小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殆戮死,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陰,污污然。


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


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


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洁洁然。


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害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富貴大樂。


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曰:凡人之大忌,常加九歲,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失則憂矣。


曰: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


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鬚美長,血多氣少,則鬚短,氣多血少,則鬚少;


血氣俱少,則無鬚,兩吻多畫。


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


血多氣少則下毛美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大指少肉,足善寒;


血少氣多則肉善瘃;


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而枯瘁,善痿厥足痺。


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鬚美長;


血多氣少則通鬚美短;


血少氣多則少鬚;


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痺,骨痛,爪枯。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


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


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


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而無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


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小理;


血少氣盛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


氣少血多則瘦,跟空;


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氣血盛則上髭美;


血少氣多髭惡;


血氣皆少則無髭。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


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


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拳多肉以溫;


血氣皆少則瘦以寒,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髯,面多肉以平;


血氣皆少則面瘦黑色。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


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應然也。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少陰常多氣少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也。


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


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


惡眉者,血氣少;


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


瘦而無澤者,血氣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順逆矣。


曰:刺其陰陽奈何?


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泣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痺,甚則不行,故凝泣。


凝泣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


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


氣不足於上者,推而往之;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


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


其宛陳血不結者,即而取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則刺約畢矣。


曰: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之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甚,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矯矯蒿蒿,言語善疾,舉足喜高,心肺之臟氣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此人頗有陰者也,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


陰陽和調者,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其陰多而陽少,陰氣沉而氣浮,沉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其多陰而少陽者,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之乃知。


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9:39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二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雷公問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其道。


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痛,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廉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


凡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直上至頸,貫頰,下入 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腫。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淒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驚,心動,欲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喁,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食,唇青,強立,股膝內腫痛,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繫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


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中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乾於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脇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下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轉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會於後陰,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顖,項,頸間痛,目黃,泪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


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木杖重履而步。


為此諸病,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鬲,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熱,肘攣,腋腫,甚則胸脇支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循脇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面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


汗出振寒,瘧,胸,脇,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為此諸病,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


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


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髮無潤澤;


無潤澤者骨先死。


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髮色不澤。


故面色如黧者,血先死。


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靈樞》云: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脈弗營,則肌肉濡;


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營,則皮毛無;


皮毛焦,則津液去;


津液去則皮節傷;


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氣先死。


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九卷》云:腹脹閉不得息,善譩,譩則嘔,嘔則逆,逆則面赤;


不逆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終於舌本。


故脈弗營,則筋縮急;


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


庚篤辛死,金勝本也。


《九卷》云:中熱嗌乾,喜溺,煩心,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運為志先死。


故志先死,則遠一日半而死矣。


太陽脈絕,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則終矣。


少陽脈絕,其終也,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


系絕一日半死,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脈絕,其絕也,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


六陽俱絕,則陰陽相離;


陰陽相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矣。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此十二經之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50:1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脈絡支別第一下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


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于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


下入焉伏?


何道從還?


不知其極也。


曰:氣之離於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也。


曰:足陽明因何而動?


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


陰陽俱靜,與其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曰:足少陰因何而動?


曰:沖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


其別者,斜入踝內,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以注諸絡,以溫足跗。


此脈之常動者也。


曰:衛氣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


今有卒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不隨,其脈陰陽之道,相腧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


曰:夫四末,陰陽之會,此氣之大絡也,四沖者,氣之徑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十二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


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


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陽明少陰之大絡起五指間,上合肘中。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以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


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問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黃帝答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血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有寒,則手魚際之絡多青;


胃中有熱,則魚際之絡赤;


其魚黑者,久留痹也;


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也;


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調其虛實。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骨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


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手少陰之別,久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


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


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


取之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別。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


實則齲齒耳聾,虛則齒寒痹鬲。


取之所別。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實則肘攣,虛則不收。


取之所別。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


別走少陰。


實則窒鼻,頭背痛,虛則鼽衄。


取之所別。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並經下絡足跗。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


取之所別。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顛狂,虛則足不收,脛枯。


取之所別。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


取之所別。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癃閉,虛則腰痛。


取之所別。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


取之所別。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搔癢。


取之所別。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


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


取之所別。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脇。


實則一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黃帝問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陰明之陽,名曰害蜚。


十二經上下同法,視其部大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杼。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也。


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檽。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部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此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盛,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也。


曰:十二部,其生病何如?


曰:皮者,脈之部也。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脈臟。


故皮有分部,不愈而生大病也。


曰:夫絡脈之見,其五色各異,其故何也?


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


曰:經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以應其經脈之色也。


曰:其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此其常色者,謂之無病。


五色俱見,謂之寒熱。


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味,五時,五位;


外有六腑以合六律,主持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時,十二經水,十二經脈。


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也。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其離合出入奈何?


曰:此粗所過,上之所悉也,請悉言之: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


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


此為一經也。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足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


此為一合。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於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脇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肝上貫心,以上俠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


此為二合。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還繫目系,合於陽明。


足太陰之正,則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


此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此為四合。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


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此為五合。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太陽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益,循喉嚨,復合陽明。


此為六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50:38 | 只看該作者

奇經八脈第二


黃帝問曰;


脈行之逆順奈何?


岐伯對曰;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曰: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陰。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沖,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胻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曰:何以明之?


曰:以言道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可以明逆順之行也。


沖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


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水下,數脫血,任沖並傷故也。


任沖之脈,不營其唇,故髭鬚不生焉。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沖脈者,起於氣沖,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沖脈為病,逆氣裏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曰: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為用,髭鬚不去,宦者獨去,何去?


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營,故無髭鬚。


天宦者,其任沖之脈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口唇不營,故髭鬚不生。


《素問》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


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從小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督脈生病,治督脈。


《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


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營也?


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循人迎之前,上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氣相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目不合也。


曰:氣獨行五臟,不行六腑,何也?


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


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


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難經》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入喉嚨,交貫沖脈。


此所以互相發明也。


又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


溢畜不能環流溉灌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又曰:帶脈起於季脇,回身一周。


又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


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


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


此八脈之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51:04 | 只看該作者

脈度第三


黃帝問曰:願聞脈度?


岐伯對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凡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從頭至足,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從足之胸中,長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凡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合一尺,凡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合八尺,二五合一尺,凡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


孫絡之盛而有血者,疾誅之。


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51:29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標本第四


黃帝問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


其氣內循於五臟,而外絡支節。


其浮氣之不循於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亭亭淳淳乎,熟能窮之。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經之氣街者,能知解結紐於門戶;


能知虛實之堅濡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也。


岐伯對曰:博哉聖帝之論。


臣請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


窗籠者,耳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上俠頏顙。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頰下合鉗上。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下,內動脈是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標在腋下三寸。


凡候此者,主下虛則厥,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實者,絕而止之;


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胃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


在胸中者,止之膺與背腧;


氣在腹者,止之於背腧,與沖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者,止之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久存之,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刺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者,難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51:55 | 只看該作者

經脈根結第五


黃帝曰:天地相感,寒熱相移,陰陽之數,孰少孰多?


陰道偶而陽道奇。


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


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離,何補何瀉?


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九針之要,在於終始,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絕矣。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


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頏顙。


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


窗籠者,耳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


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


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


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病起矣;


故痿病者,皆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


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


故骨搖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


骨搖者節緩而不收也,當覈其本。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


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


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故開折者,則氣不足而生病。


闔折則氣弛而善悲;


善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足太陽根於至陰,流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飛揚。


足少陽根於竅陰,流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沖,光明。


足陽明根於厲兌,流於沖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


手太陽根於少澤,流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支正。


手少陽根於關沖,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


手陽明根於商陽,流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歷。


此所謂十二經絡也。


絡盛者,當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3:53 | 只看該作者

經筋第六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


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


其下者,從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


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額,結於鼻。


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鼽。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結於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於鼽。


其病小指支踵跟痛,膕攣急,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動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於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


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


其直者,上乘,季脇,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


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乘季脇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孟替痺。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脇,屬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


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鼽,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


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乃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弛縱不勝,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痺。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


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脇,散於胸中。


其內者,著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與兩脇痛,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仲秋痺。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足太陰之筋,而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則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


循膂內俠脊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病在外者,不能俯;


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


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發數甚者,死不治。


名曰孟秋痺。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秋痺。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


其支者,從腋走後廉,上繞臑外廉,上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


名曰仲夏痺。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次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


其支者,上當曲頰入繫於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夏痺。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繞臑,結於髃。


其支者,繞肩胛,俠脊。


其直者,從肩髃上頸。


其支者,上頰,結於鼽。


其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髃前,上結缺盆,下結於胸裏,散貫賁,合脇下,抵季肋。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其成息賁者,脇急吐血。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仲冬痺。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


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脇。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及胸痛息賁。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孟冬痺。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


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賁下系於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不治。


名曰季冬痺。


凡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從緩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劫刺。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之僻,目眥急,不能卒視,治此皆如上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4:06 | 只看該作者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黃帝問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


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知各幾何?


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髮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


髮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參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缺盆以下至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脇長一尺二寸。


季脇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二寸。


兩顴之間,廣九寸半。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髮以下至脊骨長三寸半。


脊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


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下至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乃經之長短也。


曰:願聞六腑傳穀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


曰:穀之所以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葉積,其注於回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遠環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遠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附脊以受回腸,左環葉積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


曰:人不食七日而死者,何也?


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者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故腸胃之中,常留穀二斗四升,水一斗五升。


故人一日再至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


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4:19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三

 

頭直鼻中發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黃帝問曰: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愿聞孫絡溪谷,亦各有應乎?


岐伯對曰:孫絡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舍大氣也。


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禁不可刺,令人癲疾,目失精。


灸三壯。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髮,正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本神:在曲差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之會。


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4:30 | 只看該作者

頭直鼻中人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發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顖會: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


刺入四分,灸五壯。


前頂:在囪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


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


刺入三分,灸三壯。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會。


分刺入四。


不可灸,令人瘖。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


禁不可灸,灸之飲人瘖。


刺入四分,留三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4:41 | 只看該作者

頭直俠督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發。


刺入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4:54 | 只看該作者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一名至營,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四分,灸五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5:05 | 只看該作者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沖:在耳上如前三分。


刺入三分,灸三壯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


嚼而取之。


刺入四分,灸三壯。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


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


刺入三分,灸二壯。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


刺入四分,灸五壯。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


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5:18 | 只看該作者

頭自髮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瘖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項後,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


仰頭取之。


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8:06 | 只看該作者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


刺入五分,灸九壯。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


俯而取之。


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俯而取之。


俯而取之,留五呼,灸五壯。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俯而取之。


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俯而取之。


刺入五分,禁不可灸,灸則令人痿。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伏而取之。


刺入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伏而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


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在脊骶端,少陰所結。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8:21 | 只看該作者

背自第一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二穴第八


凡五臟之腧,出於背者,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則可,刺之則可。


氣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以火補之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


以火瀉之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


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針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膈俞: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


正坐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五分,灸三壯。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俠脊起肉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


刺入八分,得氣則瀉,瀉訖多補之,不宜灸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絡。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次髎: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中髎: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


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壯。


下髎: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


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傍,督脈氣所發。


刺入八分,灸五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7:28:35 | 只看該作者

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兩傍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


刺入八分,灸五壯。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三分,灸五壯。


譩譆:在肩髆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痛按之,病者言譩譆,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六分,灸五壯。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正坐開肩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正坐取之。


刺入五分,灸五壯。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正坐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五分,灸三壯。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刺入五分,灸三壯。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入肘間,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灸三壯。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正坐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伏而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


伏而取之。


刺入五分,灸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23:22 , Processed in 0.46874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