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同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8:02: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同知

 

清代協助知府辦理政務,或專責地方捕務、海防的文官。

 

同知之官制始於宋朝,為官署之副長官;

 

清代同知有兩種,一為事繁之府設同知做為佐貳官,一為依地方特別情形而設置,臺灣兩種類型的同知均有。

 

知府的佐貳官同知,可稱「分府」,轄地為廳,正五品。

 

1684年(康熙23年)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設臺灣海防同知,以稽查鹿耳門海口,以及臺灣、鳳山、諸羅三縣的捕務。

 

1723年(雍正元年)添設捕盜同知一員於淡水,但因北路地方未闢,故先駐紮彰化縣城。

 

1731年大甲溪以北的刑名、錢穀事務移交捕盜同知,淡水捕盜同知因此獨當一面,其職缺屬於「繁、難」兩種行政難度的中缺。

 

廳治初設於沙轆(今臺中縣(註1)沙鹿鎮(註2)),後移往彰化,1756年(乾隆21年)移往竹塹(今新竹市)。

 

1767年清廷設理番同知於彰化縣,所有漢人與原住民交涉案件,全歸理番同知辦理。

 

1784年鹿港開闢為與中國口岸對渡的正口,需加派大員一名前往稽查,乃賦予理番同知海防之責。

 

1785年再增捕務之責。

 

1788年理番同知衙署遷往鹿港,更名為北路海防理番同知,亦稱「鹿港廳」。

 

原臺灣海防同知更名為南路海防理番同知,衙署仍在臺灣府城內,都屬於「衝、繁、難」要缺。

 

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將淡水廳劃分為淡水、新竹兩縣,裁撤同知。

 

北路海防理番同知更名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駐埔裏社廳。

 

南路海防理番同知更名為南路撫民理番同知,移駐臺東廳。

 

1885年臺灣建省,前者降格為通判;

 

後者因新成立臺東直隸州,設知州,遂被裁撤。

 

另外,基隆廳通判升格為同知,屬於「衝、繁」中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4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01:22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