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65|回復: 11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原】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4 04:4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5-3 20:47 編輯

醫原

 

書名:醫原


分類:醫案


品質:0%


吳序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朮數。


陰陽者,朮數之本;


術數者,陰陽之著。


而非知道不能,醫可易言乎哉?


醫之道,譬若宮牆。


辨虛實,審寒熱,其門徑也。


門徑苟差,何由升堂入室乎?


世人涉獵方書,講求形證,自以為能,是猶寢饋於門戶之間,不復知有堂室矣!


而或者高語《內》、《難》,虛言脈要,則又如天際之翔,出於豐屋之上,奧?之間,畢生莫睹。


二者雖異,其弊則均。


蓋人之生也,有原,則其所以病,亦有原。


明乎其原,而後針石之投,湯液醪醴之設,非臆度而懸揣,初識之於京邸,恂恂若無能者,嗣聞其善醫,視其方亦似與人無殊特者,而應手輒效。


叩之以其故,則曰世人習用之方,大率類此,而輕重之準,剛柔之質,先後之宜,非識者難言之矣!


客冬以團練之役,訪之於漣城,就詢時務,雖一鄉一邑之設施,而洞見?結,因地制宜,亦如隨證立方焉!


洵醫國之妙手,而非無本之談也。


因求其所著《醫原》讀之,本末貫串,文字昭晰,可以一見了如,而欲窮就義蘊,輒有望洋之嗟!


信乎?


能達其原,而岐伯之奧旨,仲景之秘思,中法西法之妙用,一以貫之矣。


夫欲上太行必恃車馬;


欲導積石必恃舟航。


世之掇拾類書,強記藥性,衣食於醫者,或無取乎是書;


若立志活人,而欲進於古之知道者,則是書實醫家之車馬舟航矣。


故亟慫恿付梓,而書數言於篇首,以告世之學醫者。


時咸豐十有一年辛酉夏月清河愚弟吳昆田謹序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6%AB%E5%8E%9F/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4:48:29 | 只看該作者

張序

 

道之大原出於天,凡道之所分寄,亦必探原於天,醫其一端也。


蓋天之道,不外陰陽五行,稟陰陽五行之精氣。


而人生焉,感陰陽五行之戾氣,而人病焉。


然非見道之儒者,又孰從而不探微抉奧,體用兼?。


而又以其余力,考岐黃闡《內》《難》,陰陽有辨,五行有分,耳目口鼻之司,肌膚筋骸之會,動靜燥濕之宜,凡和緩之所未發,倉扁之所難言,莫不因人見天,葆其天之所本有,治其天之所本無,以人治人,實以天還天而已。


吾與石子交最久,叩其學甚深。


他日嘗惱醫家之不通儒術,率皆昧於其原而僅逐其末也。


著《醫原》二十篇,因病之原,探醫之原,並探其原中之原。


披閱之下,益信石子之學為有原也。


乃或者曰:醫小道也,儒者亦為之耶?


夫就醫論,醫其小之也,固宜,若醫而探原於天,則因醫見道為圭臬,在作者特出其緒余焉耳?


一旦居宰衡之任,司燮理之權,必能究致治清濁之原,而壽人壽世,良相良醫,不難以一人收其全功,而天下亦共知儒術之大。


陰陽五行之蘊,天人一原之理,無乎不在也。


斯篇其石子之嚆矢也!


夫是為序。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孟夏月同裡愚弟張星亙子綿頓首拜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4:50:50 | 只看該作者

自序

 

余家事醫學,歷七世於茲矣。


憶自入塾受書時,略明句讀,先君子即授以醫家言,命與四子書並讀。


嘗謂業醫而不讀書,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且為人子而不知醫亦非孝也。


爰為壽棠立程課,朝而儒,夕而醫,歷數十寒暑如一日,雖習舉子業,未嘗或忘,家慈又體質素弱,醫藥不離,每侍疾時,與醫家參以診劑,輒頗得效,自是尤三致意焉。


年來公車栗六,迄無暇時,復以南北烽煙,逼近鄉裡,邑候延余倡辦團練,每於夜巡稍暇,人靜更闌,重述先子之緒言,因匯前賢之全說,凡四閱月,得《醫原》二十篇。


非敢以言壽世也,但求無負先人之意,且敬承世業云爾!


嗚呼!


父書幼讀,愧守箕裘,庭訓未忘,感深風木,此則有益增余慟者矣!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仲春月上浣安東石壽棠芾南書於留耕書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4:54:17 | 只看該作者

昔外父章次柯先生嘗云:萬事萬物,各有其原。


儒之道原於孔孟,醫之道原於歧黃,歧黃之《靈》、《素》,乃醫書之大原也。


漢之張仲景深參《靈》《素》之秘,人稱南陽醫聖,所傳《傷寒》《金匱》,後世奉為圭臬。


晉唐以下,代有傳人,著書之多,汗牛充楝,其上者各得仲景之一體,其下者惑世誣民,離經畔道,猶吾儒之有偽學也。

俗士不察,利其淺近,為衣食奔走之計,貽生人夭札之憂,醫學之衰,悉由於此。


汝其慎之,(馳)佩之不敢忘。近得石孝廉《醫原》一書,其立論在先識人身內景,臟腑形質,營氣衛氣,五行生克,百病提綱,及手足各經陰陽表裡之義。


次及內傷外感,兒病女科,標本虛實,無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機。


又次則述及藥性,有論無方,脫盡窠臼,視世之拘拘然守成方者,相去爰啻霄壤,(馳)不敢謂比諸古人之書奚若,若近世之嘉言三書,靈胎六種,可謂如驂之靳矣。


嗣又得吾郡徐明經所著《醫學舉要》一書,論六經則條分縷析,論時邪雜症則語簡旨賅,治法悉合乎機宜,論方不流於偏僻,其醫案數則,精思所到,仿佛古人,雖不逮石氏之精博,而其平時之精闡《素》、《靈》,推原仲景,已可略見一斑。


總之石氏之書其原也,徐氏之書其委也,兩書匯集,由原竟委之謂也,當世高明之士,尚其鑒諸。


光緒十有七年季夏後學華亭張聲馳謹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05:55 | 只看該作者

卷上

 

人身一小天地論

 

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於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


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


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蓋剛柔之質,即陰陽之氣所凝結。


故程子曰:凡有氣,莫非天;


凡有形,莫非地。


又曰: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朱子曰:地居天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天之包地,如鳥卵之含黃。天大地小,表裡皆水。地名地球。天圓,而地亦圓曰地方者,謂地之德方,靜而承天者也)。


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


此天包乎地之義也。


以人言之,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


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地。


經云:天樞(臍穴)以上,天氣主之;


天樞以下,地氣主之。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


余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以氣之輕清者為天,氣之重濁者為地言之也。


然膈膜以下,主之者地氣,而統之以營運者,實皆天氣。


匪直此也,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皆象地,皆屬陰;


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空竅以營運者,皆象天,皆屬陽。


精(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津(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涕(淚也)唾(口液也)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中焦受氣取

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液(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


陽氣,猶天地之有日與火考天有九重:


最上一重為宗動天,左旋;


其內八重天(恆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右旋;逐日為宗動天,裹之左旋。是宗動天者,乃一氣營運群動之宗也。)中學謂天道左旋,日月亦

是左旋。


此主七政天隨宗動天以行也。


西於至高,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體極輕虛,用主肅降,肺固人之天也。


不獨肺之本臟為天,凡臟腑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


雖各臟腑之經絡空竅,有各臟腑之本氣以營運,如七政本天之營運一般,而要皆隨肺氣以營運,皆為肺氣所貫通,肺固人之宗動天也,故曰肺主天氣。


肺氣故名宗氣,又名大氣。


地居天中,人在氣中,天包乎地,氣包乎質,天地與人,同一理也。


夫在天則有日,在人則有心,心系於肺,猶日系於天;


天為陽,日為陽之精,肺氣為陽,心為陰中之太陽。


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


人身肺之宗氣,統心之營氣,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每日自寅始,至丑終,終而復始,七日行足,方與天合度。


故《易》曰:七日來復,以見天心。


蓋營氣之行,必隨宗氣以行,所以十二經脈,首從肺起,每日寅時,百脈上朝於肺(人生於寅),肺主天氣,其明證也夫人周身經絡,皆根於心,而上通於肺,以回於下,如樹之有根有干有

枝,百體內外,一氣流通,營運血脈,以相出入,經故曰心生血,又曰諸脈皆屬於心。


按經絡功用不同,隱見亦異。


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蓋經脈主發血,由臟腑而外行,近筋骨,故肌肉濃處,按之便不覺跳動;


絡脈主回血,由外而還行臟腑,近肌肉,故易見,藍色無脈者皆是。


經脈由裡而外,其氣旺,旺則行速,速則有血有脈,其血赤;


絡脈由外而裡,其氣緩,緩則行遲,遲則有血無脈,其血紫。


西學所謂生血管者,經是也;回血管者,絡是也。


房者,心竅是也。


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行心左上竅而上,與左肺葉內經脈相通,由肺回曲而下,循手經,下達足經,以入孫絡(絡之細者);


迨由孫絡以至絡脈,漸行漸緩,其色遂變為紫,於是紫血由絡脈而行,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還行心右下竅絡脈,上入右肺葉內絡脈,紫血復變為赤(陰從陽化),回心左上竅,還行心左

下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06:37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右旋而復行於左)往來營運,如環不絕。


經生血,故左旋;


絡回血,故右旋。


左旋者,陽統陰;


右旋者,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


其實是一氣旋轉,並非兩氣。


觀此與天之左旋速、右旋遲者,適相合矣;


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更無不合矣。


經絡如此,臟腑可知。


臟腑中皆有經絡貫串,以通於內外。


凡可通者,皆屬天氣。


六腑如器,更無不然。


不獨賁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更不獨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以上承天氣也。


此身以內之天也。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


經云:頭圓象天。


頭為諸陽之會,頭主天,氣固也;


天氣遏郁,頭重頭痛固也。


即足之至下,亦天氣所貫通。


所以人病肺痿,足即痿?不能行;


外感阻遏肺氣,足即酸痛,甚則足冷,皆其證也,所謂天包乎地也。


經曰:天氣通於鼻。


又曰:鼻為肺竅。


一經外感,咳嗽喘滿,鼻竅即塞而不利,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


他如心寄竅於耳,膽脈上絡於耳,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腎又開竅於二陰,乳竅下通於肝胃,臍竅後通於命門。


(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針鋒相對。)雖各竅自有其本氣,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


請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耳亦鳴,濕勝則耳亦聾。


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肝之本氣自病也。


夫五臟之精華,皆上注於目,腎又為五臟之氣之根,腎中真陰真陽虛,而目昏昧,經故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


五臟之根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熱,熱則不能化陰外達,而目無淚而干;


濕勝則濡,濡則不能化水下降,而目多淚而爛。


脾有濕熱,則口癉而生甜水;


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乘脾,則口苦而多煩渴;


脾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郁於上,不得化陰於下,亦為唇燥口渴。


腎之陽虛,不能約水,而為遺溺,不能行水,而為自利;


腎之陰虛,不能濡腸,而矢燥結,不能濡膀胱,而溺短數;


腎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而亦為腸秘,為癃閉,或燥勝為窘迫下利,或濕勝為五泄。


肝、胃陰虛,無由升化乳汁;

 

肝、胃陽結,不能上通乳竅;


肝胃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則為乳岩。


凡外感燥濕,種種見證,雖各臟腑本氣自病,而要皆關乎肺,以肺為群氣之宗,天無二氣故也。


不獨空竅之大者為然也,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又名鬼不息本氣亦病)。


肺氣不得外達,即見憎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手足酸痛諸證;


肺氣不得下降,即見腹痛、胸痹、咳嗽、嘔吐、喘逆諸證。


感風燥、暑燥、寒燥之氣,搏束氣機,不得外達,而為無汗;


感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阻遏氣機,不得下降,橫溢而為自汗、冷汗、熱汗。


又或燥結血分,而為熱厥;


濕阻氣分,而為寒厥;


燥降太過,熱甚迫津,而為火瀉;


濕鬱太過,氣不行水,而為五泄,抑或為溺塞便閉。


譬如注水之器,上竅閉塞,則下竅點滴不通;


下竅閉塞,則上竅壅遏不開。


種種見證,皆關乎肺。


肺主天氣,洵不誣也。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


胃固人之地氣也,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也。


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廩之官。


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06:59 | 只看該作者

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得穀者昌,絕穀者亡。


又曰:營出中焦。


又曰騰也。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是天氣下降也。


又曰:水穀之悍氣為衛,水穀之精氣為營。


其營血之精者,得肺氣以敷布之,入膽化膽汁,入腎化精,上行頭化腦,內行骨空化髓。


故曰: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其水隨肺氣呼吸,攝入腸胃肺升出為氣,由毛竅滲出為汗,余入內腎,得三焦之氣化,滲入膀胱為溺。


故曰:氣為水母。


又曰:水行天上。然水血並行絡中,而不相妨者,何也?


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


(按:《內經》刺血絡,出清汁,便知水血並行血絡)。


其渣滓變化於小腸(小腸為火腑,故能變化)。


以傳道於大腸,是皆肺氣所統布也,是陰從陽也。


夫天之真陰真陽,發於地上,以生萬物,實藏於地中,而為萬物所由生。


人身肺之真陰,下布於腎而為水,肺之真陽,下納於腎而為火,所謂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


兩腎中間,名曰命門,為人身之根柢,一陽藏於二陰之中,水火互宅,在卦為坎。


肺一呼一吸,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經故曰:腎上連肺,至於脾,猶地上堤防之土,為胃散精以上輸於肺者耳;


肝猶地上之木,以樞轉地中生發之氣者耳;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猶地之有涇渭,運清而行濁者耳。


由此觀之,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


肺、腎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12:36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互根論

 

《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萬物生焉。


太極,陰含陽也;


儀象,陽分陰也。


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


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之父。


根陰根陽,天人一理也。


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而對待之體立;


以氣化言,則陰上升,陽下降,而流行之用宏。


請以卦論:乾為天,乾之左為坎水,右為兌水,是水行天上也,而非水也,乃水之陰氣上升於天也;


若陰升於天,而氣化之不及,則陰霾四起,而天象變矣。


坤為地,坤之左為震之雷火、巽之風火、離之正火,是火出地下也,而非火也,乃火之陽氣下降於地也;


若陽降於地,而氣運之不周,則赤鹵不毛,而地象變矣。


然論卦象猶虛也,請實征諸時。


試觀一歲之間,夏至以後,酷暑炎蒸,若非陰氣潛生,大雨時行,則大地皆成灰燼矣。


陰氣上升,其明證也。


且陰氣上升於天,得天之布?,而陰氣乃彌綸於無際。


冬至以後,陰凝寒冱,若非陽氣潛藏,水泉流動,則世人皆成僵凍矣。


陽氣下降,其明證也。


且陽氣下降於地,得地之醞釀,而陽氣乃發育於無窮。


獨是陰氣上升,而非自升,必得陽氣乃升。


地之陽,即天下降之陽,以陽助陰升,故不曰陽升,而曰陰升。


陽氣下降,而非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天之陰,即地上升之陰,以陰隨陽化,故不曰陰降,而曰陽降。


若是陰陽互根,本是一氣,特因升降而為二耳!


以人言之。


人之陰升,脾胃水穀精微之氣,上升於肺,如經所謂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是即水行天上也。


氣中有水,故曰陰升,然水不離乎氣也。


若非氣水蒸騰,而為邪水上泛,則水溢高源,而肺脹、喘嗽諸證生矣。


然氣水既生於胃,必胃中水穀充滿,而後陰氣乃旺,經故曰:精氣生於穀氣。


若胃氣自病,則生化之源絕,安望得腎之含納,而陽氣乃收藏不越。


人之陽降,肺之陽氣下降於腎,如天之陽氣潛藏於地,是即火出地下也。


水由氣化,故曰陽降,然氣不離乎水也。


若非氣水涵濡,而為燥陽下降,則金枯水竭,而勞咳、骨蒸諸證生矣。


然則陽氣不可虛降,必含陰氣以降。


肺之真陰,即脾、胃、腎上升之陰。


惟脾、胃、腎之陰上升於肺,得肺之敷布,而陰氣乃充周一身。


經故曰:腎上連肺。


又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然而陰陽升降,不可得而見也,請借證釜甑。


釜中之水穀,水也;釜底之火,火也。


釜上之氣,即為陽氣;


氣中之水,即為陰氣。


然必釜中水穀充滿,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釜上之蓋以統束之,而後氣中之水,?煦育,上蒸下布。


氣中有水,即是陰升;


水由氣化,即為陽降。


若釜中水穀不充,則無米之炊,將見釜底之火,僅存虛陽,釜上之蓋,亦為虛器。


又或釜中雖有水穀,而釜底無火,不獨精氣不能蒸運,即渣滓亦難銷熔;


釜上無蓋,不獨統攝無權,亦且漫溢不治。


然則陰陽二氣,非相需而不可須臾離者哉?


然就二氣而權衡之,陰承陽,陽統陰,陽氣一分不到即病,陽氣一分不盡不死,人自當以陽氣為重。


然陽氣固重,陰氣亦重,何也?


人事與病,多致陰傷者也,經云:靜則神藏,動則消亡。


日用操勞,皆動機也,動則所生之少,不敵所耗之多;


病亦動機也,動則六氣皆從火化,化火則必傷陰,則又當以陰氣為重。


譬如行舟,行者氣也,行之者水也,水足氣始旺也。


再譬諸燈:燈火,火也;


油,水也,油足火始明也。


氣為血帥,血又為氣航。


此陽統陰而基於陰之理也。


若無陰,則陽氣亦無依而亡矣。


(陰液脫者死,大肉脫者亦死。)


故陰陽二字,不讀曰陽陰,而讀曰陰陽,其亦可以恍然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16:32 | 只看該作者

五行生克論

 

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陰陽升降之旋相為宮也。


生為長養,即為陰升;


克為制化,即是陽降。


然必陰先升而後陽乃降,亦必陽能降而後陰轉升。


五行不克則不生,如有妻而無夫也。


乃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克之道,人多不察,請詳言之。


腎主地、主陰、主水,五液亦皆主地、主陰、主水。


腎中真陽之氣,?煦育,上通各臟腑之陽,而腎中真陰之氣,即因腎陽蒸運,上通各臟腑之陰。


陽助陰升,以養肝木,則木氣敷榮,血充而氣暢矣。


由是,肝得上升之陰氣而養心火,則火氣溫潤,血生而脈行矣。


由是,心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脾土,則土氣健運,統血而散精矣。


由是,脾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肺金,則金有治節,調元而贊化矣。


肺得上升之陰氣,轉降而入腎,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矣。


此五行一氣相生,始於腎,終於肺,地所以上交乎天也。


肺主天、主陽、主氣,敷布陰液,以柔肝木。


木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溫柔和緩,不似燥急難平矣。


由是,木來疏土,土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宣松運化,不似困鈍不靈矣。


由是,土來治水,水得下降之陽氣所制,則知周輸泄,不似汜濫無歸矣。


由是,水來濟火,火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則心腎相交,不似火炎水燥矣。


由是,火來暖金,金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則津液分布,不似金寒水冷矣。


此五行一氣相克,始於肺,終於肺,天所以大包乎地也。


然則五行之生,雖五臟之陰遞升而生,實腎之陽助腎之陰遞升而生,陰之升,天統之而地承之也。


五行之克,雖五臟之陽遞降而克,實肺之陽統肺之陰遞降而克,陽之降,地承之而天統之也。


生固為生,克亦為生,生克二者,非即陰升陽降,循環而不窮者哉?


然而生克又不可太過也,太過則非真陰真陽升降以為生,而為邪水邪火升降以為害也。


木賴水生,水泛則木浮,木浮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土困則金埋,金埋則水愈泛,五內有水而無火,則瀉利、腫滿,諸濕病生矣。


火賴水克,水盛則火滅,火滅則金寒,金寒則木濕,木賴木生,木盛則自焚,火焚則土燥,土燥則金枯,金枯則水涸,水涸則木愈焚,五內有火而無水,則風、勞、蠱、膈、三消,諸燥病生矣。


土賴木克,木強則土弱,土弱則水泛,水泛則亦虧,土無火必濫,則痞滿、腫脹、泄瀉諸濕病生;


土無水必干,則蠱、膈、三消諸燥病又相繼而生矣。


土賴火生,火炎則土燥,土燥則金熔,金熔則水虧,水虧則木熾,木熾則火愈炎,五內有火而無水,則譫狂、膈消,諸燥病生矣。


金賴火克,火炎則金燥,金燥則木熾,木生困於水火,(土包五行,故多兼病),則痞滿、脹痛燥濕諸病,又雜沓而生矣。


水賴土克,土燥、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水賴金生,金寒則水冷,水冷則木濫,木濫則火濕,火濕則土困,克則勞咳、咽痛、窘迫、下利,諸燥病生矣。


生克一有太過,則克固為克,生亦為克。


且人身真陰真陽,只有此數,凡見太過,實由不及。


太過不及,則為濁陰、為燥陽,濁陰則不為陰而為水,燥陽則不為陽而為火。


五行生克不外水火,生克太過不及為病,亦不外水火。


水流濕,火就燥。


故水火二氣,為五行之生成;


燥濕二氣,為百病之綱領。


陰陽以氣言,水火以形言。


坎為水,水色黑,黑屬陰,然水外暗而內明,空靈活潑,實為陰中之陽,故坎中滿。


離為火,火色赤,赤屬陽,然火外明而內暗,且返本歸根,則其色黑,實為陽中之陰,故離中虛。


以形質言,水、火質虛,木、金、土質實,是水、火又為木、金、土之先天矣。


火有形無質,必依附於物而乃有質,水雖有質而極虛,故論五行生成之序,則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論五行生克之序,則生始於水,克始於金。


知五行氣質、陰陽生克,乃知天人一貫道理,玩集中各論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20:53 | 只看該作者

陰陽治法大要論

 

陽,天道也;陰,地道也。


非天之陽,地亦不凝,而萬物不生;


非地之陰,天亦無依,而萬物不成。


天主動,無一息之靜,使稍不動,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


地主靜,無一息之動,使稍不靜,則失其貞凝之義,而萬物否矣。


人身之陽,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起;


人身之陰,法地者也,一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生。


陰陽二氣,固不可稍偏而或失也。


夫所謂陽者,乃人身之真陽。


真陽,陰中之陽,非燥烈無濟之亢陽。


亢陽無陰則為火,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得不藉甘霖以消其亢厲,故丹溪發補陰之論,補陰正所以濟陽也。


王太仆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


所謂陰者,乃人身之真陰。


真陰,陽中之陰,非堅凝寒結之濁陰。


濁陰無陽則為水,如天之重陰凜冽,不得不藉皓日以致其睛和,故先哲發扶陽之論,扶陽正所以濟陰也。

 

王太仆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此也。


夫乾為陽,坤為陰,乾坤化為坎離,是天地為陰陽之體,水火為陰陽之用。


用傷則體害。


水火有過不及之弊,在天地則不能無旱澇之災,在人則不能無燥濕之患,其理一也陰,人之形也;


陽,人之氣也。


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


故地之萬物不生,又皆由天之旱澇失節。


人身一分陽氣不到之處,則此處便有病;


然陰陽互根,凡陽所到之處,皆陰所到之處,若陽到而陰不到,則此處亦有病。


陰陽又當審其虛實。


外感實證,先病陽;


內傷虛證,先病陰。


病陽者,肺主之;


病陰者,脾、胃、腎主之。


外感上焦陽氣鬱閉,治以開豁,通天氣也;


中焦陽氣燥結,治以苦辛攻下、苦辛開化,平地氣也。


(治實火,要使邪有出路,若純用苦寒,逼邪深入,而無出路,非中焦陽氣下陷,不能上升於肺,治以升補,使地氣上騰乎天也;


下焦陽氣外越,不能下歸於腎,治以溫納,使天氣下降於地也。


蓋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而為人身之至寶。


若人真陰受傷,致精不能化氣,氣即不能歸精,於是腎中龍火內爍,而見骨蒸等證;


龍火外越,而見發熱、顴紅、面赤等證。


一火興而五火熾,將見肝之風火雷火,心之離火,胃之燥火,又必相因而起,而見有餘之象。


非有餘也,實下元不足所致耳!


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火在丹田以下為少火,即真火;


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即虛火。


虛火,水中之火,不得再以水滅之固也。


奈何世執丹溪法,而用知母、黃柏之苦寒以撲滅之,勢必愈治愈劇,如雨愈大龍愈騰,欲其潛藏也得乎?


不獨苦寒不可用也,即甘涼亦當慎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21:32 | 只看該作者

其在初病,本原未傷者,甘涼清潤,猶可獲效;


若高年以及久病,本原已傷者,法當治以溫潤,引火歸原,如云開日出而龍乃潛也。


濁陰可溫,桂、附、乾薑辛熱之屬,不得不用;


若陰中陽虛,而藥偏剛燥,恐陽未能扶,而陰又被劫,法當治以溫潤,納氣歸原。


經曰:氣納為寶。


蓋氣納則歸腎,不納則不歸腎。


氣不歸腎者,謂肺氣不得歸腎,並謂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夫腎為先天五臟之始,始數一,一,水數也。


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


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精、神、氣、血,皆胃氣所生,又皆腎氣助之以生。

 

胃為人之地,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腎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腎為胃關。


夫所謂胃氣者,穀氣也。


經曰:營為水穀之精氣,衛為水穀之悍氣。


又曰:精氣生於穀氣。


故「氣」


水穀精氣生於胃,輸於脾,由脾上輸於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是生之者胃,升之者脾,降之者肺,地天交泰,胃、脾、肺又本一氣也。


經故曰:脾為諫議之官,曰:飲食傷脾,則又何說?


曰:飲食不節,遏郁脾氣,脾氣為其所郁,則不能散精,而濕斯停矣。


是謂傷逆,非脾之過也,良由飲食不節所致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24:19 | 只看該作者

夫人生天地間,天氣固重,地氣尤重。


蓋人在天中,(離地而上,凡空處皆謂之天)。


人在通,而人莫名其妙,亦莫得自主,故凡天之六氣,病患之天氣者,人不能盡避之。


附於地上,實而可據,人得以自主,故凡七情之病,由人事所致者,多病患之地氣以及天氣。


病地氣,則胃、腎為重。


然腎雖主地氣,而實為地中之天氣。


腎屬天一所生之水,而為人之先天者,此也。


其有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


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


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


夫胃為中土,胃氣賴五臟之氣以生化。


如地無堤防之土,則水無收束,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是也。


然五臟之氣,又賴胃氣以成功。


如金無土則不生,木無土則不載,水、火無土則無本原,脾土無胃土則不滋潤是也。


故脾胃穀氣,不得到肺,則肺之脾胃虛;


脾胃穀氣,不得到心,則心之脾胃虛;


脾胃穀氣,不得到肝,則肝之脾胃虛;


脾胃穀氣,不得到腎,則腎之脾胃虛;


胃之穀氣,不得到脾,則脾之胃虛。


若是者,脾胃顧不重哉?


內傷百病,可不首固脾胃哉?


請申言之。


肺之脾胃虛,則熱自內生,熱則不能生水,而嗽、腫滿諸濕證,是亦肺氣不得歸腎也。


醫學云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


夫所謂實者,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致水上溢高源耳!


金寒水冷,非溫潤納氣不可;


邪水射肺,非辛淡輸水扶氣不可。


心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君弱者臣自強,血虛者肝自旺,火水未濟,致生虛煩、心熱、不寐等證,是心氣不得歸腎也。


或曰: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下降?


腎屬水交於腎水;


腎屬水,而腎中有氣,是水中有真陽,故腎水隨真陽上升,以交於心火。


夫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故欲補心者,先實腎,使腎得升;


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27:06 | 只看該作者

肝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肝血一虧,肝氣即亢,或風雷激搏,致生頭疼、嘔吐等證;


或木火刑金,致生乾咳、吐血等證;


或燥木侮土,致生脅痛、嘔吐、蠱、膈等證,是肝氣不得歸腎也。

 

夫治肝較他臟尤難。


他臟之邪,可移之出腑,若膽雖為肝之腑,而一囊膽汁,藏而不瀉,而無出路,雖屬腑而與臟無殊,故肝病較他臟為難治。


則惟有清潤以濡之、咸柔以潛之,沃水以生木也;


甘潤以緩之,培土以載木也;


微苦以降之,使木火不上僭也;


平潤以納之,導木火得下潛也;


血能含氣,氣不耗血,而肝自平矣。


其肝有濕熱者,方可用苦降、辛通、酸泄之劑;


氣不條達者,方可用木鬱達之之法。


彼破氣、耗血諸品,豈可妄用,以伐生氣,以耗肝陰也哉?


腎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腎陰一虧,腎陽即亢,或骨蒸、發熱,或吐血、夢遺,或上咳、下利,是腎氣不得歸腎也。


治法亦不外清潤、溫潤,以增水養火而已矣;


甘潤、甘平,以固水火中之脾胃而已矣。


脾之胃虛則中土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飢飽失宜,以致氣結化濕,血結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證。


胃病則不能散輸精氣於脾,脾病則不能上輸精氣於肺,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是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此則非寒熱溫涼所能納也,法當病燥則治燥,病濕則治濕,取純甘之味,扶土生金,順其升降之性以納之耳!


總之,內傷百病,不起於先天,即起於後天;


起於後天,又必病及先天。


五臟中有一臟不秉生成之氣,則形氣病,形病不能無害於氣,氣病不能無害於形,此不易之道,相因之理也。


但治之者,不可無標本先後之分。


夫陰陽、臟腑、氣血,有各自為病者,有相因而至者,有去此適彼者。


用藥之法,如腑病宜開通,不得以臟藥犯之;


臟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


腑病將及臟,治腑尤須顧臟,臟病將入腑,治臟必兼理腑。


腑入臟,臟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隨其輕重而用之。


更有病雖在腑,而原起於臟,則重在治臟;


病雖在臟,而原起於腑,則重在治腑。


蓋病雖在此,不必治此,治此反劇;


病已去此,猶當顧此,罔顧此則損。


此陰陽標本先後輕重之大略也。


要之,天地與人,不外陰陽二氣。


天之陰陽失,相燮理之;


人之陰陽失,醫燮理之。


良相、良醫,總在調劑陰陽,使之兩得其平焉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29:59 | 只看該作者

樞機論

 

竊聞三陰三陽,有樞機焉。


樞者,如門戶之樞,乃陰陽開闔之轉機也。


《內經》樞機有二:一曰少陰為樞;一曰少陽為樞。


陰之初生為少陰,少陰,稚陰也。


手少陰屬心,足少陰屬腎。


心為人身君主之官,神明所從出。


腎為陰陽互根之地,精氣之本原。


故少陰為轉陽至陰之機竅,陰之樞也。


由少陰而太陰,由太陰而厥陰,經曰:太陰為開,厥陰為闔。


蓋太陰脾土,得此樞而散精以升於上;


太陰肺金,得此樞而布精以降於下,能升能降,故謂之開。


由是厥陰心包絡,得此樞而陰血以生;


厥陰肝木,得此樞而陰血以藏,以生以藏,故謂之闔。


是太陰、厥陰之開闔,皆少陰之樞所默運者也。


厥陰為陰之極,陰極則陽生,而陰轉入於陽,陽之初生為少陽,少陽,稚陽也。


手少陽屬三焦,足少陽屬膽。


三焦具真陽之火,其體虛潤,其氣氤氳。


(焦,熱也。


滿腔中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也。


按三焦從右腎生出,心腎陰至陽之機括,陽之樞也。


由少陽而太陽,由太陽而陽明,經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


蓋太陽膀胱,得此樞而水道通調;


太陽小腸,得此樞而食物變化,通調變化,故謂之開。


由是陽明胃腑,得此樞而陽氣含納;


陽明大腸,得此樞而陽氣收藏,含納收藏,故謂之闔。


是太陽、陽明之開闔,皆少陽之樞所默運者也。


陽明為陽之極,陽極則陰生,而陽又轉入於陰。


然則少陰、少陽,非陰陽出入開闔之樞機者哉?


若其樞一有不利,則出入之機停;


出入機停,則開闔之機廢。


能開不能闔,則泄瀉諸病生;


能闔不能開,則噎膈、便閉諸病生。


病先天則從腎起,病後天則從脾胃起。


脾胃病則土不生金而金敗,金敗則水衰,水衰則木枯,木枯則火熾,火熾則水益涸,水涸則龍火起,龍火起而風火、雷火、燥火亦相繼而起,則一身無非火矣。


夫此火之來,總由於樞之不利,火即陽氣外越,而不能依附於陰者也。


若寒以降之,則火益烈而元氣亡矣。


故欲其樞之利,非溫潤之、咸柔之不可。


法當滋腎之陰,納腎之陽,蓋腎為水火互根之臟,腎陰足而後水濟火,腎陽固而後氣歸精也;


法當養肝之血,達膽之氣,蓋肝膽為東方震巽之木,木之陰液不可耗,木之生氣尤不可伐也。


知少陰、少陽之為樞,而治法可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32:19 | 只看該作者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

 

衛氣,陽氣也,即人之天氣也。


天有二十八宿,周布四面,(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主周於身,與宗氣、營氣度數相等。


或曰:衛氣出於何所?


行於何地乎?


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而衛氣則出於下焦。


營氣隨宗氣行於經脈之中,衛氣則不隨宗氣入於經脈,而自行於各經脈外,及頭目、手足、皮膚、分肉之間。


故經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或又曰:衛氣何以出於下焦,行於脈外乎?


曰:經謂上焦如霧,(此三焦,即三穀下正以下焦如瀆之畜泄乎水也。)


衛氣賴下焦陰中真陽,以升出中、上二焦,故衛氣出於下焦。


營為水穀之精氣,屬陰,陰性精專,自行脈中;


衛為水穀之悍氣,屬陽,陽性剽悍滑利,故行脈外。


請析言之。


平旦陰盡,由寐而寤。


邵子曰:人之神,寐則棲腎,寤則棲心,將寐在脾,熟寐在腎,將寤在肝,正寤在心。


十二經脈,皆根於心。


寤屬陽,太陽為陽中之陽,故經曰:人寤則目張。


目張則陽氣出於睛明穴(屬足太陽經),而上行於頭,始於足太陽,次手太陽,而寐。


目合則陽氣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如是亦周二十五度,終而復始,如環無端。


再析言之。


如卯初初刻,陰盡而寤,衛行太陽;


(先行足經,次行手經。余皆同。)卯初一卯正一刻,衛復行少陽;


卯正二刻,衛復行陽明;


卯正三刻,衛復間行足少陰。


陽盡間陰者,以足少陰陰陽互根,為人身之大根柢、大樞紐也。


如是環行,自卯至申,周二十五度,陽盡於陰,陰受氣矣,陰亦周二十五度。


一晝一夜,漏下百刻而盡,衛氣五十度周於身,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知此,則人之病否、生死可以決,藥之升降、補瀉、表裡、陰陽可無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37:50 | 只看該作者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

 

營氣,陰氣也,如地水之氣,隨天氣以營運者也。


天有經宿,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經脈者,乃營運臟腑之血,以周於內外者也。


臟屬陰,故臟六經為陰,如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是也。


腑屬陽,故腑六經為陽,如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右腎旁三焦腑)、足陽明胃、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是也。


陰之大者為太陰,太陰為開,敷布陰氣者也;


(太陰,三陰也。經曰:三陰為母。)陰之小者為陰,在陽行身之側面,在表裡之間。)少陽為樞,轉輸陽氣者也;兩陽合明為陽明,(陽明行腹,在表之裡。)陽明為闔,收納陽氣者也。


然則陰陽分手足者何也?


蓋人有三焦(此三焦即三停),而三焦只是兩焦,以人身中有膈膜(遮蔽濁氣,不使上熏心肺)。


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經脈因行於手,故手三陰從臟走手(陰從內起),手三陽從手走頭(陽從外起,手三陽雖位居下焦,然與手三陰為表裡,直相連絡,故亦走手);


膈膜以下諸臟腑,皆象地,經脈因行於足,故足三陽從頭走足(陽行於外),足三陰從足走腹(陰行於內)。


象天者陰先而陽後,象地者陽先而陰後,此水火既濟,地天交泰之道也。


或曰:經脈既有從腹走手、從手走頭、從頭走足、從足走腹之不同,何謂皆根於心乎?


既曰:皆根於心,何又謂營出中焦?


肺脈亦從中焦起乎?


曰:經脈根於心,而行於腹、行於手、,繁衍無已,而要皆原於根也。


心脈下緣於胃脈,猶樹之根須生於地下也。


根於心者,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緣於胃者,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經曰:心生血。


又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乃傳之肺,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蓋謂水穀精微之氣,皆由胃出,而上注於心,奉心化赤為血,而上注於肺。


陰隨陽化,天氣行而營氣與之俱行,故每日營氣之行,皆從肺經始,地上承天也。


由肺經下行而注於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復上行而注於胃經,循注於脾經(脾與胃相表裡),又上行而注於心經,由心經下行而注於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由是而注於膀胱經,循注於腎經(腎與膀胱相表裡),從腎注心包絡(心腎相交),由心包絡下行而注於三焦經(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裡),從三焦經復上行而注於膽經,循注於肝經(肝與膽相表裡),至肝經而營氣一周於身,經故曰厥陰為陰之盡,厥陰為闔。盡而闔,故藏血。


由肝經上行而復注於肺經,終而復始,如環無端,一晝一夜,五十度周於身,經故曰五十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40:54 | 只看該作者

再以經脈營運於內外者析言之。


手太陰肺脈根於心,緣於胃,而上通於肺,由肺下膈,絡大腸,還上膈,由肺系(喉管兩旁,左是經脈管,右是絡管)外行乳上三肋端,去中行旁開六寸(同身寸法),橫從腋下,達肘內,循臂前廉,入寸口,上魚際(大指後肉隆起處),至手大指內側(少商穴);


其支者,循腕後入手次指內側(商陽穴),而交手陽明。


手陽明大腸脈,外起手次指內側,入合谷(俗名虎口),循臂外前廉達肩,入缺盆(肩下橫骨陷中),內行絡肺,下膈,屬大腸;


從缺盆分支外行,直上頸側,貫頰內,入上齒,還出,外行人中,挾鼻空旁(迎香穴),而交足陽明。足陽明胃脈,外起鼻空旁,上行,當目下胞之中,下入上齒,還出,挾口,繞腮,上耳前,至額角,下頸側(結喉兩旁人迎穴),入缺盆,再下行當乳之中,內行下膈,屬胃,絡脾,挾臍旁入氣街(毛際兩旁);


胃口又生一支,亦挾臍旁入氣街,外行腿合縫,從合縫斜行腿面,直至足中指之外側;


又生一小支,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厲兌穴),而交足太陰。


足太陰脾脈,外起足大指端之內側,循內踝前廉,上股(大腿)內廉入腹,行季脅(在足少陽、厥陰之裡一行),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從胃之別絡注心,濁氣乃不上僭),而交手少陰。


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系上與肺通,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貫脊髓,通於腎(肺、心、腎,一氣相通),轉而向前,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於目;


其直者,外行腋下,循肘臂內後廉,至小指內側(少衝穴),而交手太陽。


手太陽小腸脈,外起手小指內側,而行外側(少澤穴),循肘外後廉,過肩後廉,入缺盆,內行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由缺盆,交肩,貫頸頰,至目銳(目外角),卻入耳中;


其支者,由耳前斜絡於顴,至目內(目內角)而交足太陽。


足太陽膀胱脈,外起目內?,上額交巔,分一小支,從巔至耳上角,後行,下項,循肩後,分二大支:


一大支挾脊旁開寸半第一行,抵腰中,腰中有四空,內行絡腎,屬膀胱,其直者,從腰下外行,貫臀,入?中(膝後曲處委中穴);


一大支又從肩膊後,左右分下,貫胛膂(脊兩旁肉為膂),挾脊旁開三寸第二行,入?中,貫?內(足肚),出外踝,至足小指外側端(至陰穴),以交足少陰。


足少陰腎脈,外起小指下,斜趨足心,循內踝,入足後跟,上行股內後廉,貫脊裡,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股內前行至合縫,由合縫上行入腹,去腹中行旁開一寸,至臍入腎,由臍上行,去中行旁開一寸五分,從腎上貫肝膈,又上行,去中行旁開二寸,至胸中入肺,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肺、心、心包絡、肝四臟,皆與腎經相通),以交手厥陰。


手厥陰心包絡脈,內起胸中,下膈,絡三焦;


其支者,由胸中出脅抵腋,循心、肺二經之間,外行,起腋下三寸,乳外側一寸許,向外上轉,循臂肘內兩筋之間,入掌中(勞宮穴),至中指,出其端(中衝穴);


其支者,別掌中,行小指內之次指端(關衝穴),以交手少陽。


手少陽三焦脈,外起小指次指之外側,上循手臂外兩骨中間,貫肘上肩,由肩上項,交出膽經之後,入缺盆,內行,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屬三焦;


其支者,外行,入缺盆,上項,系耳後,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目下為?);


其支者,從耳後,內入耳中,外走耳前,交動脈間,至目銳,而交足少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42:54 | 只看該作者

足少陽膽脈,外起目銳?,上頭角,下耳後,循頸側,行三焦經之前,後入缺盆;


一支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還至目銳?;


一支別銳?,下大迎(胃經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還行於?,合三焦經,下加頰車(耳下穴名),行頸側,亦入缺盆,由缺盆內行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毛際兩旁動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胯骨);


其直者,從缺盆外行,過肩,下腋,走身側之季脅(脅骨下盡處),下髀厭,行膝外廉,至外踝前,還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側(竅陰穴),生一小支,別足跗,下足大指岐骨,貫爪甲,出三毛(大指爪甲後為三毛,大敦穴),以交足厥陰。


足厥陰肝脈,外起足大指爪甲端,還行足跗,走內踝,出脾脈之後,入?中,循股陰,內行,繞陰器,抵小腹,還行季脅(肝經章門穴),斜上,直乳下二肋端,挾胃,屬肝,絡膽,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上連目系,外行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一支外行,從目系下頰,還唇;


一支內行,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終而復始。


此經脈也。


所謂十二絡者,即十二經之別,所以回血入於經者也。


別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穴下三寸(屬膽經),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


又有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乃十二經脈之宗氣(土為萬物之母,故亦名宗氣)。


盛喘數絕者,病在中,結而橫,有積也,絕不至則死,動甚者,宗氣泄也。


知經絡之所行,則知病之所在矣。


若夫奇經(無臟腑配合之經),即足六經之別。


考衝、任、督,一源而三脈,皆起於中極下(中極穴,在臍下四寸)。


任脈由中極下之會陰穴,當臍中而上,至承漿穴而止。


衝脈由中極挾臍旁而上,至胸中而散。


督脈由中極下行,轉而向後,自長強穴(尾閭骨端)而上行於背之中行,至齦交穴(牙齦內),而止。


任、督二脈,一行身前,以任養諸陰,一行身後,以總督諸陽,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


分之以見陰陽之對待,合之以見陰陽之環行,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陰維維一身之陰脈,陽維維一身之陽脈,又與任、督二脈相輔而行者也,陰蹺起於足內踝之照海穴(屬足少陰經),側行而上於目內?之睛明穴(屬足太陽經);


陽蹺起於足外踝之申脈穴(屬足太陽經),側行而亦上於目內 之睛明穴。


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四脈,猶八方四正之有四維也。


帶脈起於季脅下之章門穴,為足厥陰、少陽之會,與天樞穴平,猶天之有天腰橫帶也。


知奇經之附正經而行,正經治而奇經亦治,亦何必深言治法,以矜奇炫異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46:33 | 只看該作者

百病提綱論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即感天地之氣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氣以治。


夫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也;


陰陽之氣,燥濕之氣也。


乾金為天,天氣主燥;


坤土為地,地氣主濕。


乾得坤之陰爻成離,火就燥也;


坤得乾之陽爻成坎,水流濕也。


乾坤化為坎離,故燥濕為先天之體,水火為後天之用,水火即燥濕所變,而燥濕又因寒熱而化也。


水氣寒,火氣熱。


寒搏則燥生,熱爍則燥成;


熱蒸則濕動,寒鬱則濕凝,是寒熱皆能化為燥濕也。


或曰:燥、濕二氣,何以寒熱皆能化乎?


曰:子欲知燥濕,曷觀乾坤?


乾象太極,首一畫為陽,次二畫為陰,乾金本陽含陰也,故乾為太陽,而非孤陽;


坤之六畫,即乾之偶而並者,坤土本陰承陽也,故坤為太陰,而非孤陰。


乾坤卦象天地,請實征諸天地。


宗動天,空洞無物,無物為純陽;


宗動天最高,高則轉得緊、行得健,緊而健亦為純陽。


陽之精為日,日為真火,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天屬陽,燥亦屬陽,固也。


然宗動天以內之八重天,星為少陰,月為太陰,真陽之下,真陰承之,故曰陽含陰。


所以天之燥氣下降,必含陰氣以降,燥熱為本(因燥而熱,故曰燥熱,不曰熱燥),寒燥為變也(因寒而燥,故曰寒燥,不曰燥寒)。


陰之精為月,月為真水,水應月而生於地,地屬陰,濕亦屬陰,固也。


然地居天中不動,地之陽氣,即天之陽氣,陰隨乎陽,故曰陰承陽。


所以地之濕氣上升,必藉陽氣乃升,寒濕為本(因寒而濕,故曰寒濕,不曰濕寒),濕熱為變也(因濕而熱,故曰濕熱,不曰熱濕)。


竊聞天地之間有三際,最上一層為熱際,次一層為冷際,地上一層為溫際。


蓋因乎此,觀此可知天地祗此陰陽二氣。


而陰陽二氣,又是一氣,特隨升降而變焉耳!


夫燥、濕二氣,各主一歲之半。


冬至,陽氣潛藏於地,地得陽氣而濕暗動,故水泉動;


交春,東風解凍,雷乃發聲,東風與雷皆陽也,濕,陰也,陰隨陽化,陽氣漸出於地,而濕氣漸生,故草木含液而萌動;


交夏,溫風至,陽氣盡出於地,暑熱蒸騰,而濕氣最盛,故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天地之氣化剛為柔;


夏至,陽氣盡出於地,而一陰甫生,燥氣尚未行令;交秋,涼風至,白露降,天地始肅,陽統陰降,而燥氣始動;


秋分以後,雷始收聲,水始涸,故濕氣始收,斯時露寒霜肅,陽統陰漸降,而燥氣乃行,故草木黃落;


交冬,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痞塞,陽統陰全降,而燥氣最盛,陽氣潛藏於地下,而外無所衛,故水始冰,地始凍,虹藏不見,天地之氣化柔為剛。


蓋水旺於冬,實長於夏,火盛於夏,實藏於冬,陰陽互根,大化所以循環不窮也。


觀此可知燥屬陽中之陰,濕屬陰中之陽,且未動屬陰,動則屬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05:52:42 | 只看該作者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


蓋動則變,變則化,寒燥化為燥熱,返其本也,寒濕化為濕熱,因乎變也。


人能體察燥濕二氣之因寒因熱所由生,而以之為綱;


再察其化熱未化熱之變,與夫燥郁則不能行水而又夾濕,濕鬱則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為目,綱舉目張,一任病情萬狀,而權衡在握矣。


且夫燥、濕二氣,為時行之氣,又有非時之偏氣。


如久旱則燥氣勝,干熱干冷,則燥氣亦勝;


在春為風燥,在夏為暑燥,在秋為涼燥,在冬為寒燥。


久雨則濕氣勝,地氣不收,溽暑陰冷,則濕氣亦勝。


在春為風濕,在夏與初秋為暑濕,在深秋與冬為寒濕。


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俗謂外感為時氣,時之為義,大矣哉!


若以一定之成方,治無定之時邪,其不知時之甚者哉!

 

然不獨當因時也,尤當因地。


西北地高,燥氣勝;


東南地卑,濕氣勝。


不獨當因地也,尤當因人。


六氣傷人,因人而化:


陰虛體質,最易化燥,燥固為燥,即濕亦化為燥;


陽虛體質,最易化濕,濕固為濕,即燥亦必夾濕。


燥也,濕也,固外感百病所莫能外者也。


或曰:外感有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子以燥、濕二氣賅之,可推其故而析言之歟?


曰:在地成形,在天為氣。


六氣風居乎始,寒、暑、濕、燥居乎中,火居乎終。


風居乎始者,風固燥、濕二氣所由動也;


暑居乎中者,寒暑固燥、濕二氣所由變也;


火居乎終者,火又燥、濕二氣所由化也。


請析言之。


風在卦為巽,二陽居一陰之上,外陽內陰,且陽倍於陰,故風為陽邪,風固善動數變而無定體者也。


東方濕氣動必雨,故曰濕風;


西方燥氣動必旱,故曰燥風;


南方暑氣動必熱而濕,故曰暑風;


北方寒氣動必冷而燥,故曰寒風;


東南之風,濕兼暑也;


東北之風,濕兼寒也;


西南之風,燥兼火也;


西北之風,燥兼寒也。


動之得中,人物因之以生;


動之太過,人物感之而病。


蓋燥微則物暢其機,燥甚則物即干萎;


濕微則物受其滋,濕甚則物被其腐。


物如此,人可知矣。


寒固燥所由生,而火又燥所由成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01:22 , Processed in 0.46875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