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0:02 | 只看該作者

三陽合病

 

趙××,女,四十歲。


患者發熱,汗出,口苦,耳聾,自利不止,口渴,小便短少。


病已十餘日,曾服辛涼解表之劑不效,延余往診。


診脈浮弦,舌心滑潤,氣弱神倦。


此三陽合病也。


發熱、汗出者,太陽中風證也。


口苦、耳聾者,少陽證也。


自利不止者,《傷寒論》云:「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口渴尿少者,太陽腑證也。


太陽主表,故脈浮,弦又為少陽主脈。


舌滑潤為津液未傷,氣弱神倦者,誤用辛涼,正氣被損也。


本病治法,重在調和表裡,三陽並治。


《醫學心悟》云:「不論三陽、三陰,凡兩經合病,則用兩經藥同治之,三經合病,則用三經藥同治之。」


因合用小柴胡湯、矽枝加葛根湯和五苓散三方化裁。


處方;


炒柴胡6克炒黃芩6克法夏9克桂枝9克葛根15克豬苓9克茯苓15克炒澤瀉6克生薑3片大棗3個


箋診:服一劑,熱退瀉止,餘症亦減。


繼以五味異功散善肟。


處方:


蘇條參15克漂白朮9克茯苓15克陳皮3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個


囑服二劑,諸症悉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1:07 | 只看該作者

寒入厥陰救逆

 

楊××,女,十五歲,病已~周。


初病發熱嘔吐,瀉利,頭痛,惡寒,曾先後延醫診治無效。


現嘔逆不止,腹痛硬滿,面赤,煩躁。


仍感頭痛,惡寒,手足僵冷。


查其以前所服諸方,均以小柴胡湯為基礎,甚至加三棱、莪朮攻伐,服後月經適來,病更加劇。


察其脈細而欲絕,舌淡紫,與上述病情合參,乃寒入厥陰,其病在肝。


肝與膽相表裡,肝寒而氣鬱不升,則影響於膽,氣逆不降,故嘔逆不止。


厥陰為風木之臟,木鬱克土,故腹痛硬滿。


寒入於陰,則陽浮於上,故面赤。


吐瀉後,陽氣與津液俱傷,心腎不交,水火離隔,故煩躁。


厥陰外證未解,故頭痛、惡寒。


肝脾不和,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故手足僵冷。


小柴胡湯乃和解少陽之方,其所以誤者,因惑於發熱、嘔吐,未注意尚有太陽表證之頭痛、惡寒、陽明之下利也。


若當時投以葛根湯,兩解太陽、陽明之邪,則其病早愈。


由於越經用藥,引邪深入,柴、芩皆清瀉肝膽之品,反復用之,攻伐無過,以致病情加劇。


幸患者年青,生機旺盛。


正氣尚能支持,急投以《傷寒論》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味。


處方:


當歸12克桂枝9克炒杭芍12克炒吳萸6克細辛2克通草6克炒小茴香6克砂仁6克川黃連3克炙甘草6克燒生薑3片大棗3個


方中當歸、桂枝、杭芍溫經活血,細辛散少陰之寒,吳萸、生薑散寒止嘔,炙草、大棗補中生血。


通草通經絡利關節,尤在涇謂本品有「通脈續絕之功」。


加小茴、砂仁以理氣通滯而止痛,少加黃連、配吳萸取「左金」之意以平肝而為反佐。


上方服後,次日來診,嘔逆全止,肢已轉溫,面赤,煩躁、腹痛均減。


續處以吳萸四逆湯。


處方:


黑附片60克炒吳萸9克乾薑12克炙甘草6克


此方本可先甩,其所以不先用者,在於本病既經誤治克伐,不但厥陰外證未解,且使肝血為寒所凝而不能暢運,故先予當歸四逆湯溫血達表,以作響導,繼用吳萸四逆湯,溫中扶陽,驅除濁

陰。


如此施治,始可引邪向外一舉而平。


故服第二方後,諸症悉除,且滿身出現紅斑,此病邪由裡達表,已收預期之效。


乃因勢利導,以四逆湯振奮陽氣,驅邪外散,遂告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1: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云:「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又云:「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此二條指出厥陰病的治療途徑之一。


本例由誤治而導致寒入厥陰,因證候與《傷寒》所逆相符,故用之有桴鼓之應。


厥陰為肝木所主,肝主藏血,脈細如絕為厥陰病血虛之候。


血虛者當以補血行血為主。


正如尤在涇所說:「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然因過用寒涼及攻伐之品,不僅血虛,真陽亦有虧損,故益血溫經之後,又用吳萸四逆湯扶陽溫中而散寒。


因病證如此,故用藥亦不得不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2:33 | 只看該作者

高年中風

 

孫××,男,八十餘歲。


家屬代訴:平素嗜酒,曾患風濕,關節疼痛、足不任地多年。


因神志昏迷,住某醫院,診斷為中風症,治療無效,延余會診。


症見:昏迷,喉間痰鳴,面色枯焦而紫赤,不大便已十餘日,病勢嚴重。


苔白膩,脈弦數。


症由濕痰內蘊,鬱久化熱所致。


治法本應清化痰熱,但苔白膩為濕痰兼夾之象,且又在高年,心肺之陽易虛。


治療先以溫扶心肺之陽,降逆化痰、行水散結之劑。


用薑桂苓半湯以乾薑易生薑,消息之。


處方:桂枝9克茯苓15克膽汁炒半夏9克生薑9克


服藥一劑後,舌苔白膩轉黃,熱象顯露。


此時癥結所在,以通便為當務之急。


患者年事雖高,但證現實熱,本「有故無殞」之旨,予黃龍湯加減。


處方:


生地15克當歸15克厚朴9克枳實6克酒軍9克元明粉9克黨參15克白蜜15克


此方主治應下失下,腸燥津枯,痞滿堅實俱備之證。


故用大承氣湯急攻其急,並加黨參以固元氣,當歸、生地、白蜜滋陰養血。


如此攻補兼施,下則無礙。


服一劑,大便仍不通,易方用大承氣湯(枳實、厚朴、大黃、芒硝)以攻積,加白蜜18克以潤腸,加瓜蔞仁9克以寬中潤下。


服一劑,病無增減,因病勢積重難通,再易方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大黃)加白蜜18克、蔞仁9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以養血潤燥。


連服五劑,大便漸通,神志漸清。


繼服養血潤燥活絡之劑調理後,下肢行動自如,康復如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3:07 | 只看該作者

類中風

 

蘇××,女,五十餘歲。


婚後迄未孕育,常自苦悶,憂鬱成疾,遂患臌脹。


經西醫治療雖有好轉,於1951年春。


因飲食不慎。


以致大吐,旋即昏迷不省人事,送醫院急救,曆三日仍處於昏迷狀態。


某中醫以小續命湯,服之不應,並稱患者循衣摸床,病已不治,家人為其料理後事。


延至第五日,始延余往診。


據其體質素弱,又常憂鬱。


今病昏迷,唇色潤。


活,舌苔白燥,脈沉細和緩,觸之無汗,並無口開、手撒、聲鼾、眼合、遺尿、汗出如油等絕症敗象,是皆元氣內竭,病況危殆。


思之良久,乃謂家人曰:「此症係血虛肝鬱,又經大吐傷中,濕聚痰生,以致肝風內動,風痰糾結,猝倒無知,昏迷不醒,不食、不便已五日。幸無其他敗象,脈沉細和緩,來去分明,胃氣

未絕,尚有挽回餘地。至於猝倒無知,舌強不語,係陰火(肝腎虛火)上衝,風痰上擾。若用藥偏溫,則反助火勢;偏涼則中宮更傷。今惟有扶正祛邪、熄風化痰一注。」


乃處以下方:


羚羊角3克棗仁12克上肉桂6克附片3D克天麻9克羌活6克防風9克桑葉6克菊花6克甘草5克


竹瀝二匙薑汁(少許為引)


此方即資壽解語湯加桑葉、菊花也。


方中羚羊角、天麻、桑葉、菊花清肝熄風,尤以羚羊角鎮痙治頭目之風最效。


竹瀝、薑汁化痰,羌活、防風鎮痛、鎮痙而祛風。


用肉桂引火歸元,配附片,棗仁強心溫腎,扶助機體,增強抗力,甘草和中。諸藥台用,有熄風化痰,引火歸元,扶正祛邪之效。


上方服後,神識較清,已能識人,惟身重不能轉側,頭悶痛,噁心。


舌苔由白燥轉白膩,脈由沉細轉弦滑。


此內濕素盛,痰濕上逆,治應除濕、祛風、益氣、扶脾、滌痰。


方用李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


處方:


法夏9克白朮9克明天麻9克燒神麯9克炒麥芽9克茯苓15克炒蒼朮9丸陳皮6克澤瀉9克北口耆15克潞黨參15克乾薑9克焦黃柏6克


上方服二劑,神識更清,但仍不能起床。


自以為病勢好轉,慮余診務繁忙,乃另邀某醫作調理治療,處以大橘皮湯加減,藥用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木香、陳皮、檳榔、六一散、扁豆等。


服後即見煩躁、失眠、手足抽搐,復延余診。


症見:脈弦細,舌紅燥。


蓋由利濕傷陰,陰虛動風,肝陽不潛,冶應柔肝熄風,安神定志。


予自擬首烏黑芝麻散和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炙首烏15克黑芝麻15克金石斛6克鉤藤9克桑葉9克菊花6克桂枝9克杭芍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甘草5克


方中首烏、黑芝麻滋養肝腎,補血祛風。


石斛益陰補精,鉤藤、桑葉、菊花清肝熄風,平降肝陽。


桂、芍、龍、牡、草,安神定志,潛鎮浮陽。


連服三劑,搐溺已止,漸能活動,煩躁失眠症亦減去七、八,宜繼續養血柔肝、育陰潛陽治之,方用自製二甲散加減。


處方;龜板15克鱉甲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當歸9克杭芍9克棗仁15克女貞子9克炙首烏15克烏梅3個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甘草6克


服三劑後,病體逐漸恢復,已能起床,出院回家,繼以飲食調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3:37 | 只看該作者

真熱假寒證

 

楊××,女,三十歲。


初患上腹疼痛,發高熱,大便秘結。


病已四日。


曾用灌腸法通便,反致腹痛、吐瀉、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面青,脈微。


經服大劑附子理中湯(重用附子),服後病情加劇,乃邀余往診。


症見:面青,神煩,肢冷,吐瀉發熱,口唇焦燥。


舌呈紫色,脈象閉伏。


細審之:手背雖冷,但手心灼熱,加以煩渴引冷,口臭氣粗,舌唇焦紫等症狀,並非陽氣不足,實為邪熱有餘之象。


若屬真寒,必現手心手背兩面俱冷,豈有手心獨熱之理,這是辨證的關鍵所在。


脈雖不顯,由於熱邪閉伏於裡,陽盛格陰,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見肢冷脈閉。


綜上判斷,確係真熱假寒,陽極似陰,即《內經》所謂「熱深厥深」,實屬有餘之熱證,用附子理中湯而病情反劇者,緣犯「實實」之戒,以陽藥治陽症,熱勢愈盛,重熱則寒,物極必反,

故外現陰寒之假像。


法宜急瀉其火以救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4:12 | 只看該作者

處方

 

第一方


地漿水適量(掘地作坑,灌水攪之,待其澄清後,去泡沫取水)


綠豆30克(用地漿水煨服)


第二方,葛根黃芩黃連湯:


粉葛15克炒黃芩9克云黃連6克甘草6克


第一方地漿水,能治腹內熱毒絞痛,並解藥物、魚、肉及果、菌諸毒,綠豆清熱解毒,滌胃清心,行血脈。


二藥合用,解毒之力尤強,囑先服此方以奪腹內熾熱之勢,繼服第二方以清表裡之熱,並使內陷之邪外出。


二診:上方各服一劑,自訴肢厥回,體熱退,腹痛大減,嘔瀉均止。


面已不青,六脈顯現。


口臭氣粗益甚,煩渴飲冷如故,真熱之象已逐漸外呈。


宜清肺胃之熱而保津。


方用王孟英駕輕湯加減。


處方:


鮮竹葉9克生扁豆9克苡仁9克淡豆豉6克焦梔子6克黃芩9克陳木瓜6克枇杷葉9克厚朴6克陳皮6克石斛9克


三診:上方服一劑,仍感煩躁口渴,口臭氣粗,六脈洪數,氣分熱勢仍張。


殆因表氣閉塞,熱邪不能外透,裡熱過重,內外不通。


改予發表攻裡之劑。


方用三黃石膏湯。


處方:黃連6克黃芩9克黃柏9克麻黃6克梔子6克生石膏30克淡豆豉6克生薑3片綠茶葉9克大棗3個


四診:服一劑,氣分熱勢雖清,但因胃濁不降,大便多日不解,腹脹氣粗,苔黃燥,脈現滑數有力。


證轉陽明腑實,下證已具,宜釜底抽薪。


用《傷寒論》大承氣湯。


處方:


大黃9克厚朴9克元明粉9克枳實9克


五診:服一劑,大便得下,裡熱得除,病勢大減宜繼續清理腸胃濕熱,養陰生津以善其後。


方用《局方》甘露飲。


處方:


生地15克熟地15克天冬9克麥冬9克石斛9克黃芩6克茵陳9克枳殼6克炙枇杷葉9克甘草5克


囑服二劑,諸症消失,其病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5:30 | 只看該作者

 

真熱假寒之證,本可觀厥。


仲景云:「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但醫者稍有疏忽,極易誤治。


本案抓住手心灼熱,結合口唇焦燥、舌紫、煩渴飲冷、口臭氣粗等真熱現象,不為面青、肢冷、吐瀉、脈伏等「寒象」所惑,仍按真熱治之。


用地漿水煮綠豆,先奪腹內熾熱之勢,同時予葛根芩連湯解肌透熱,引內伏之熱邪出外。


藥後。


果然內熱外觀,真象畢露,假寒盡除。


繼以清熱生津,扶持正氣,俟攻下條件成熟,以大承氣湯一鼓作氣掃蕩熱邪而諸症悉解。


誠如唐容川論佚火之厥謂:「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發,轉厥為熱,次乃更清其熱,斯可愈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6:10 | 只看該作者

戴陽證

 

施××,女,十七歲。


因發熱持續不退,入某醫院治療未愈,邀余會診。


症見:高熱,全身冷汗不止,聲低息短,四肢逆冷,面赤如硃,身重難以轉側,二便如常。


右脈沉細,左脈浮大無根,舌青滑,不思飲。


詢問服藥情況,始知前醫曾用葛根芩連湯、銀翹散和白虎湯等方,而發熱日增。


細審此症之發熱,實乃元陽外越。


面赤如硃,係陰寒過盛,虛陽上越之假熱證,所謂「戴陽證」也。


因誤用寒涼,故病勢日益增劇。


急宜交通陰陽,收納元氣,乃用《傷寒論》白通湯。


處方:附片60克乾薑12克蔥白3個


復診:上方服一劑,病如故。


認為藥已對證,但療效不顯,是由於陰寒格拒過盛,藥不能直達病所。


應從陰引陽。


本著「甚者從之」,「熱因寒用」的治則,於原方加豬膽汁數滴,童便一杯。


服後熱竟全退,冷汗亦止,面赤身熱大為減輕,惟四肢尚冷。


繼以《傷寒論》乾薑附子湯峻扶元陽,交通上下。


處方:


附片60克乾薑15克


薑、附二味為陽中之陽,不加甘草,較四逆湯扶陽之力更專,故服後諸症悉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6:40 | 只看該作者

 

「戴陽證」最易與實熱證混淆,若只見高熱不細加審究,極易誤治。


但病既真假相混,必有其本質可尋。


如冷汗不止、聲低息短、肢冷、脈浮大無根,即其內寒本質所在,發熱面赤非其本也。


結合以前所服方藥,為真寒假熱之「戴陽證」,急用白通湯回陽收納。


然因陰寒格拒,初效不顯,後於原方加苦寒反佐,服之果驗。


若審證不詳,略有疏忽,見藥不效,改弦易轍,則病終難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7:3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交」二例

 

例一

 

汪××,男,十五歲,患發熱不退,已近一月。


夜重晝輕,汗出不止,有時汗乾而熱不退。


服西藥解熱劑,熱雖暫退,旋又復熱,且熱度極高,目上視不瞑,煩躁不安,喘促氣微,汗出如洗。


病情危重,急來求余會診。


余詳加診視,症見:舌紫而膩,脈浮大而勁,壯熱汗出,熱不為汗衰,此病名「陰陽交」。


《內經》論之甚詳,若屬溫熱病之壞證(逆證),預後多不良。


所幸者,尚能飲食,胃氣未絕,尚有一線生機。


蓋汗出熱當退,今熱不為汗衰,發熱和汗出,兼而有之,足證氣機不收,陽越於上,故發熱汗出也。


腎屬水而主五液,若腎水不能溫升,心火不能涼降,坎離不濟,陰陽不交,升降失司,則為此病所以至危之理也。


王叔和云:「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則難。」但若治之得法,尚可挽救。


治法當在通陽交陰,使氣得收,津液能藏,俾能熱退汗斂,則病可愈也。


乃用《張氏醫通》益元湯加豬膽汁,勉力救治。


處方:黑附片60克乾薑12克炙艾葉9克大寸冬12克甘草3克炒知母6克炒黃連3克生薑3片白洋參9克五味子10克大棗3個蔥白3個


豬膽汁一個,分三次調入藥內。


點童便數滴為引。


此方以附片、乾薑溫腎培其本元為主,輔以艾葉溫肝暖腎,佐寸冬、知母、黃連清上焦之心火,藉以育陰退熱。


洋參、麥冬、五味為生脈散,能益氣、止汗、潤肺、清心、滋水。


蔥白通陽交陰,童便引熱下行,加膽汁之苦降導藥力入於丹田。


此方原治面赤身熱,不煩而躁,思飲不入於口,陰盛格陽之戴陽證。


今借用是方以治此症,甚為恰當。


因方中附片、乾薑、甘草四逆湯也,洋參、麥冬、五味生脈散也,合以艾葉、生薑、大棗保其精也,黃連、知母、豬膽汁、童便攻其邪也。


一攻一守,保精攻邪,庶使正能勝邪,則熱自退,汗自收也。


上方於是日上午服後,至下午五時許,其父來家告曰:「服藥後,眼已能閉,熱亦稍退,喘促較平,汗出減少。」遂將原方附片加至120克,囑其再進一劑。


服後深夜汗收、熱退,喘促全平,諸證已減。


但旋又下肢浮腫。


遂予白通湯調理而愈。


觀是症之所以得愈,全賴能食,胃氣未敗也。


白通湯係交陰陽之方,亦即交水火之方。


附片補先天之火以培元,乾薑溫後天之土以暖中,蔥白能引心火下交於腎,附片啟腎水上濟於心。


水火溉濟,陰陽互根,而得其平秘矣。


故對「陰陽交」證,亦可先投白通湯,若服藥拒納,以益元湯加童便反佐為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8:10 | 只看該作者

例二

 

李××,男,四十三歲。


亦患上證,症狀與上同,惟煩躁較甚,脈空大而散,舌潤苔白膩,滿口津液。


病已半月,幸能食。


投以白通湯,煩躁止而神安,熱退而汗收。


周身旋出斑疹。


經用三豆湯加烏梅、桑葉、苡仁服三劑即愈。


越三年復病,症同前。


先延二醫診治,一用小柴胡湯,一用白通湯,均無效。


復延余診。


詢其不能飲食已六日。


斷為胃氣已絕,不予書方,果次日而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8:49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交」一證,《內經》早有論述。


據《素問·評熱病論》記載:「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氣勝也,不能食者

,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日,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這段論述是很精闢的,值得重視。


所謂「陰陽交」係指陽邪交於陰分,交結不解,消耗陰氣所致,為溫熱病中的危重證候。


本段論述還指出,汗出而熱不去,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脈躁疾,三狂言失治,故曰「三死」。


實踐證明,這一論斷是頗有參考價值的。


但臨床上有陰氣被耗所致「陰陽交」,亦有陽氣外越,氣機不收所致「陰陽交」。


證候不同,治法殊異,臨證時須細心審查,不可誤治。


本病預後之好環,全在是否能食,以判斷胃氣有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些經驗同樣是寶貴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39:18 | 只看該作者

失血後陽虛寒戰

 

吳××,男,七十四歲。


因頭頂部外傷流血過多,入某醫院急救,經用冷水洗滌創口後,進入昏迷,且寒戰不止,因而邀余會診。


症見:舌淡青滑,脈沉,患者踡臥,血雖止而目瞑不語。


檢視創口,正當巔頂部位。


巔頂乃督脈與足厥陰肝經會合之處。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寒氣侵入,諸陽抑遏,故發寒戰。


厥陰乃多血少氣之經,流血過多,氣隨血散,寒氣侵入,陽氣困頓,心竅不宣,故現昏迷。


證屬陰寒重證,急當峻扶元陽,驅散陰寒,溫暖血脈為治。


方用《傷寒論》乾薑附子湯,加大劑量投之。


處方:


附片120克乾薑30克


上方專復元陽,消除陰邪,增強體功。


服一劑後寒戰止。


再服一劑,神識轉清。


因患者年老,元陽本虛,非大劑連服,不能盡功。


續以附子湯、四逆湯調理旬日,逐漸平復如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0:03 | 只看該作者

 

此症寒戰,昏迷神倦,屬氣隨血耗,陰寒凝閉,陽氣不足所致。


《內經》云:「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故治療關鍵在於峻扶元陽,振奮全身氣機,故用大劑乾薑附子湯。


附片溫下焦之元陽,乾薑培中土之生氣。


乾薑得附片則溫中之力愈大,附片得乾薑則溫下之力愈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0:45 | 只看該作者

陽虛寒濕

 

胡××,男,五十一歲。


因惡寒發熱,不思飲食,經服發汗藥後,熱仍不退。


某中醫斷為暑熱,用梔子、滑石、芩、連之類,服後寒熱似瘧。


改用西藥治瘧之針劑,針後又覺四肢酸軟無力,手足厥冷,眼神發呆,徹夜不眠;


又改服中藥附片、乾薑、參、耆等益氣回陽之劑,服後變為神昏、詁語、發痙,又改投寸冬、黃連、口耆、厚朴、瓜蔞殼、枳殼、菖蒲等藥,症現嘔逆不止,頭目眩暈、心神恍惚,手足厥冷

至肘膝,已四日未大便,病已半月,症勢垂危。


來診時,除上述症狀外,且見患者面容慘白,雙目無神,舌心黑而乾燥,切其脈沉而細微。


此乃寒濕不化。


元氣不收所致。


然從其嘔逆不止,神氣困頓觀之,惟恐元氣虛脫而莫救。


急用下方:


公丁香4克肉桂子6克柿蒂5克蘇條參15克白朮9克乾薑12克法夏9克茯苓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


此方乃理中湯加味而成。


因病已半月,藥石亂投,導致中陽大虛,嘔逆不止。


此為胃氣欲絕之候。


先後天本屬一氣,胃氣欲絕,腎氣亦將敗越。


理中湯以中焦脾胃虛寒立法:


薑、朮溫運中宮之陽,條參、甘草甘緩益脾。


如此組合,有剛柔相濟之妙,加丁香、桂子以溫中降逆,柿蒂苦溫下氣;半夏辛溫化痰。


四藥合用,更顯降逆之功,茯苓健脾利濕,砂仁扶氣調中。


諸藥與理中湯相配,既祛痰不耗氣,又降逆而不滯氣。


服藥後至晚八時,嘔逆輕減,突然腹痛便急。


解下黑色糞便甚多,至夜半嘔逆全止。


次日來診,肢倦身軟,脈轉滑大,舌膩而乾、胸悶。


此胃濁不化,續前方加附片60克以助命火。


此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者也,合理中湯則先後天之陽均得兼扶,而胃濁自降矣。


服後,胸悶全消,神形轉佳,但覺心煩不安,腮腫及牙齦隱痛。


處以《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加蘇條參:


炒枳實6克焦梔仁9克淡豆豉9克蘇條參15克


枳實梔子豉湯為仲景寬中下氣、交心腎、除虛煩之方,加蘇條參以顧護元氣。


服後心煩大減,但腮腫未全消,牙略痛,用自擬方薑桂苓半湯化裁:


乾薑12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膽炒半夏9克


方以乾薑除寒散結,桂枝溫經通脈,茯苓利水行痰,半夏膽汁炒更能化痰降逆,引浮越之陰火得以潛藏。


服方一劑,腮腫消,牙痛止,但天明時又現兩腿疼痛且。


浮腫,舌白膩。


此因上方之散寒降逆,寒趨於下,故腿現浮腫,總由寒濕未盡,陽不宣達所致。


續處下方:


麻黃6克杏仁9克桂枝9克白朮15克苡仁15克甘草6克


此方為麻黃加朮湯和麻杏苡甘湯之合方。


有使蘊積之寒濕由尿、汗兩解之妙,故服後腿痛即減,浮腫未全消,繼以苓桂朮甘湯加附片,及四逆湯加苓、朮調理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1:14 | 只看該作者

 

此病初起,由於醫者未細心審證,雜亂投藥,導致症變多端,脾腎欲絕,出現嘔逆不止,實係陽虛、寒濕不化之證。


至於舌黑而乾,結合脈症,乃陽虛而津液不能上承,井非熱象。


陽虛乃病之本,濕寒乃病之標。


審證如此,故自始至終,緊緊抓住這一關鍵隨症用藥,無論其陰邪上越為牙疼腮腫,或下降為腿腫痹痛,症狀雖異,而致病之本源則同。


本著「治病必求其本」之原則,從扶陽氣、祛寒濕出發,步步為營,竟收全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1:51 | 只看該作者

心腎陽虛不耐燥烈

 

呂××,男,七十七歲,素性勤苦,雖處高年,尚在操持家務。


近二月來,漸覺心悸、氣短,且日愈加重。


小便頻數,涕泗交流。


屢治無效,來求余診。


察其脈代,舌白滑。


余診畢,患者告曰:「諸醫皆謂吾病係陽虛,但扶陽方中若加肉桂,反覺心悸更甚,不知何故。」


余曰:「扶陽不離薑、附、桂,但附子無薑不熱,無桂不燥,是以扶陽方中加桂,則燥性大增,純陽剛烈,過於興奮,故有不受。然若調劑得宜,則又不忌。」


患者所現諸症,顯係心腎陽虛,中陽不足,元氣不能收納所致。


心陽虛,陽神不藏,以致心悸、氣短。


腎主五液,腎陽虛衰,元氣不能收納,上不能統攝陰液,而致涕泗交流,下不能約束膀胱,而致小便頻數。


且心腎之陽相通,互相影響。


腎陽虛衰,可引起心陽不足,心陽不足,亦可傷及腎陽。


故腎陽虛者,心陽易虛;


心陽虛者,腎陽亦多感不足。


然其相互交通之作用,全憑中氣為之斡旋,所以鄭欽安說。


「中也者,調和上下之樞機也。」此症之治,宜補陽以運中,補中以助陽,先後天同時兼顧。


但用藥應剛柔相濟,使之適於病情,遂處以鄭欽安附子甘草湯:


黑附片60克炙甘草9克


方中附子辛熱,補先天心腎之陽,其性剛烈,甘草味甘,專補後天脾土,其性和緩。


黃坤載謂其:「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培植中間,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劑氣血之靈丹。」


甘草與附子相伍,可緩和其剛烈之性。


同時,脾得先天真陽以運之,而中氣愈旺,愈能交通先天心腎之陽。


此先後天並補之劑也。


上方連服三劑,症情好轉。


宜加強補中作用,兼補心氣。


原方加高麗參,由6克至15克,服三劑,諸症大減,且覺安靜、恬適。


至此,心腎之陽恢復,欲圖鞏固,須陰陽兼顧,本《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旨而立法,易方用鄭欽安補坎益離湯和潛陽湯加味。


處方:


第一方,補坎益離湯:黑附片60克桂心9克蛤粉15克炙甘草6克生薑15克


第二方,潛陽湯:黑附片60克龜板15克砂仁6克桂心9克炙甘草9克高麗參9克補坎益離湯,用附、桂補心腎之陽,蛤粉補腎陰,啟下焦水津上潮,薑、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


雖附、桂同用,然有蛤粉補陰以濟之,甘草之甘以緩之,不但剛烈之性大減,且水火互濟,上下不乖,心悸自不作矣。


潛陽湯,龜板潛陽滋陰,附、桂補心腎之陽,加高麗參補益元氣,又得砂仁、甘草理氣調中,使上下氣機交通,水火調平矣。


患者各服上方二劑後,諸症消失,精神亦較前增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2:37 | 只看該作者

風水

 

劉××,女,十三歲。


發熱、咳嗽、嘔吐,繼之顏面眼驗浮腫,血尿。


西醫診斷為急性腎炎,治療一周,見效不顯,轉余診治。


症現發熱持續一周不退,咳嗽較劇且嘔吐,尿短頻,肉眼血尿。


脈浮而數,舌質紅,苔白而乾。此係外受風熱之邪,內有水濕蘊結,以致肺失宣降而發熱咳嗽。


胃氣上逆則嘔吐,水濕蘊結,鬱而化熱,下注膀胱則為血尿。


證屬「風水」。


治宜宣肺清熱、理氣利濕為當務之急。


予自擬方桑葉連貝散加減。


處方:


桑葉10克連翹10克貝母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焦楂20克杏仁10克藿香6克枯芩6克竹茹3克


方中桑葉、連翹、枯芩、貝母、杏仁宣肺清熱,藿香、茯苓、陳皮理氣利濕,焦楂化腑熱、去淤滯,竹茹清熱止嘔。


二診:上方服二劑,發熱退,咳嗽減,脈浮數已轉微緊。


舌乾轉潤,仍有薄自苔。


面浮,仍有血尿,嘔吐未止。


此時風邪雖減而胃氣不和,宜化飲降逆止嘔為治。


用《金匱》小半夏湯。


處方:


法夏9克生薑30克


方中重用生薑發表行水散寒,配法夏和中降逆而止嘔。


三診:服一劑後,嘔吐止,面浮略減。


仍有微咳,血尿仍存。


此係表邪未盡,太陽氣機鬱遏不暢。


用桂麻各半湯加減。


處方:麻絨6克杏仁9克桂枝9克杭芍10克蘇葉6克防風6克陳皮6克甘草6克生薑3片


桂麻各半湯開太陽氣機,以解太陽未盡之表邪,發汗行水,加蘇葉、陳皮、防風辛香理氣,祛風勝濕。


四診:服一劑後,面浮遂減,小便較前增多,舌轉膩,脈轉沉細。


此水飲已有外泄之徵象。


此時血尿雖存,但心肺陽虛之徵已現。


用自擬薑桂苓半湯以扶心肺之陽。


處方;


生薑9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法夏9克


方解見本書「薑桂苓半湯的組成原理及臨床運用」。


五診:服二劑後,面浮消,舌膩已退,血尿減少。


用《傷寒論》豬苓湯,利濕、育陰、瀉未盡之餘熱。


此方連服五劑後,血尿全止,面浮全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3:52 | 只看該作者

 

本例水氣上泛之因,為風邪外襲,肺失宣降,胃氣不和,膀胱氣化不利,故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在上而為咳嗽、面浮,在中則為嘔吐水飲,風邪不能及時宣散,與內蘊之水飲鬱而化熱,在下

則為血尿。


治療關鍵在於分清表裡,宣通肺氣,清散風熱之邪為急。


俟風熱之邪宣散,再予小半夏湯化飲降逆,和中止嘔。


進而以桂麻各半湯開太陽氣機,再佐以薑掛苓半湯,復心肺之陽而助宣肺化飲之力。


待陽復繼以豬苓湯育陰、利濕,瀉未盡之餘熱而治血尿。


此證如表邪未盡,即用裡證之豬苓湯,無異引邪深入,關門緝盜,病勢纏綿,難期速效。


本例雖有血尿,而用桂麻各半湯者,意在宣通膀胱氣機,使病邪外散,用薑桂苓半湯者,意在助心肺之陽,為下步用豬苓湯創連育陰、利濕之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23:24 , Processed in 0.4218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