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5:08 | 只看該作者

腎虛全身浮腫

 

孫××,男,八歲。


全身浮腫已三月餘,尤以面目及四肢為甚,求醫殆遍,多以五苓散、五皮飲一類通套方劑施治。


又兼西藥利尿劑屢用,不但無效,反而病勢日增。


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請余會診。


診見患者面青暗滯,精神萎頓,四肢不溫,口不渴,浮腫按之凹陷久而不起,舌白滑,脈沉細。


脈症合參,已顯露元陽衰憊之象。


急宜扶陽抑陰。


用《傷寒論》茯苓四逆湯去人參。


處方:


附片60克茯苓15克乾薑15克炙甘草6克


此方旨在峻扶元陽,溫腎行水。


二診:服上方三劑後,小便通,腫勢減。


繼用《傷寒論》理中湯加附予。


處方:


附片60克潞黨參15克白朮9克乾薑9克炙甘草6克


此方重在溫腎理中,扶助元陽。


三診:服三劑,腫脹續減。


惟小便量尚少,顯係溫陽之力猶嫌不足。


予《傷寒論》自通湯,重用薑、附,交通剛陽,宣達氣機。


處方:


附片90克乾薑24克蔥白3個


四診:服二劑後,小便通暢,腫勢火減。


囑原方再服五劑,症狀消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5:52 | 只看該作者

 

慢性腎炎,多屬脾腎兩虛,元陽衰憊,故不可徒事利尿驅邪,捨本逐末。


《內經》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臨證時宜把握陰陽,權衡利弊。


本症全身浮腫,面青暗滯,精神萎頓,四肢不溫,已屬正氣大虛,元陽不振,機體氣化功能衰憊,急當溫補以增強氣化功能。


張景岳曾說:「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故臨床上,凡遇本病屬陽虛者,直接溫補陽氣,宣通氣化,不利尿而尿自通,不消腫而腫自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7:00 | 只看該作者

虛損浮腫

 

鄧××教授,男,五十餘歲。


於1951年患全身水腫,歷時半年,經住院治療,抽水、利尿均未見效,病勢危重,延余往診。


初診之時,即見其面色不華,額部黧黑,頭身傾視,毛髮、爪甲、皮膚、唇齒均見憔悴枯槁之象。


目無精光,神倦息短,動則喘促。


兩腳顯著浮腫,腹部鼓脹,小便短澀。


失眠,多夢,腫勢延及陰囊。


舌苔黃膩而潤,脈空無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勢至此,亦非一朝一夕。


綜合言之,此症五臟虛損,精血大虧,神氣將脫。


何以知之?


蓋心主血,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發為血之余。


心臟虧損,故面色無華,脈空無根,並見毛髮枯槁。


心藏神,神不守舍,故見失眠、多夢。


心陽源於腎陽,心陽虧,腎陽亦虧。


腎屬水,其色黑,腎水上泛,則額現黧黑。


腎主骨,齒乃骨之餘,腎虧則齒枯。


肝腎同源,腎精上注於目,肝開竅於目,肝腎兩虧,精血不足,則目精無光。


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


肺合皮毛,肺氣不足,則皮毛憔悴。


今心肺肝腎均虧,脾為中土,亦未有不虧者,其腫勢之氾濫,與脾之不能制水有關。


更有甚者,頭傾視深,目無光澤,為神將脫絕之候。


所幸尚能進食,食能知味。精神雖困頓,神智尚清楚。


生機未絕,應盡力救治。


但五臟俱病,何以為主?


經曰:


「腎為先天之本」,應以腎為根本。


故此症之治,必須峻補命門,俾元氣得復,其症始可望愈。


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經絡閉塞,應先溫陽解表疏通經絡,使經絡疏通,氣血暢行,然後再以峻補命門之劑,始可化氣而行水。


辨證清,立法定,遂決定先用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


處方:


附片60克桂枝9克杭芍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川芎6克獨活6克防風9克桑寄生15克陳皮6克台烏9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2個


上方服三劑,患者感到全身舒適。


說明經絡疏通,急宜直補命門,兼利水治之。


方用嚴用和濟生腎氣湯。


處方:


附片90克熟地15克淮山藥15克茯苓24克澤瀉9克淮牛膝9克肉桂15克粉丹皮6克山萸肉12克車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陰少陰藥也。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氾濫皮膚肢體之間。


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


桂附八昧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加車前子利小便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於真元也。」


喻嘉言用此方,主張以附子為君藥,指出「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此言實有至理。


余治此症,因恐病重藥輕,不能勝任,故施用上方,仝作大劑。


初服數劑,病未稍動,守方服至二十七劑,有時方玨赤石脂60克於方中,以加強補土之力。


至是,小便漸利,腫亦漸消。


然五臟俱虛,補腎已達相當階段,則兼補肝血亦為當務之急。


易方用景岳右歸飲和桂附八味丸化裁。


處方:黑附片60克熟地30克淮山藥2l克山萸肉12克澤瀉9克上肉桂15克杜仲30克土炒當歸15克枸杞15克小茴香6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赤石脂60克


此方用意,附、桂溫補腎陽,配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可使陽復而有所依附;


而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得桂附之助陽,可以蒸騰腎氣。


使腎陽旺盛,仍用茯苓、澤瀉滲利水濕,使補中有瀉。


用杜仲、果杞強腰腎,當歸補肝血,赤石脂、小茴香健脾利氣。


服至二十餘劑,小便較長,腫勢大消。


惟每天午後腫脹反復,此由於陽雖回但尚不足以制陰。


改以白通湯、四逆湯各數劑後,午後腫脹得以控制。


再以理中湯溫脾陽祛中寒,由此腫勢全消,息已不短。


但患者至此骨瘦如柴,贏弱不堪,心悸失眠,脈如蛛絲,足不任地。


此久病後真陰枯涸,有轉痿症之虞,應本「損者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用血肉有情之品服食之。


處方:


枸杞30克海參30克豬蹄筋60克老肥鴨1只老母雞1只


上方配齊,混合燉熟,僅飲其汁,一日數次。


方中老鴨最能滋陰,為虛勞聖藥。


老母雞治虛損,長於養血補氣。


豬蹄筋填精補髓,海參、枸杞滋腎益精。


服至五劑,腳已能立,且能行走,皮肉漸充。


毛髮爪甲均轉潤澤,心悸失眠已除,飲食增進,病情遂逐漸好轉而康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9:15 | 只看該作者

肝虛脾濕下肢腫痛

 

李××,男,三十歲。


患者雙下肢腫痛已三月餘,面色萎黃,舉步緩慢而感疼痛,久治未愈,曾經某醫院診為營養不良。


舌質淡,苔薄白,右脈沉緩,左脈微弱。


係脾虛運化失司,水濕積於下肢而為腫,肝虛疏泄不及,以致經絡閉塞,氣血凝滯而作痛。


先予健脾扶中,散寒運濕。


處方:生大蒜(去皮)30克花生米(連皮)60克大棗10個


方中花生米甘、辛、體潤氣香,性平無毒,健脾開胃,有滋養之功效,大棗甘、平入脾,補益脾胃而扶中;


大蒜辛、溫入胃、大腸二經,功能散寒濕、辟陰邪、下氣暖中、解毒行水。


二診:上方連服五劑後腫消,惟下肢仍覺疼痛,左脈微弱不起,乃肝虛、氣血瘀滯所致。


治以補肝祛瘀、活絡止痛之劑。


用張錫純《衷中參西錄》曲直湯加口耆治之。


處方:


北口耆15克炒知母9克山萸肉15克紫丹參15克當歸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


是方張氏原注「治肝虛腿疼,左部脈微弱者」。


余據病情改變劑量而投之,連服三劑而痛止病癒。


方中山萸肉補肝,丹參、當歸、乳香、沒藥疏通氣血,活絡祛瘀而止痛。


因久病體虛,故加口耆以補氣,知母監制口耆之熱。


制方得體,加減適宜,用之必效。


至於肝虛腿疼之理,張氏論之頗詳,余不復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49:49 | 只看該作者

脾虛肺燥乾咳浮腫

 

馬××,女,五十歲。


患乾咳無痰,面足浮腫,多年不愈。


經西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並肺心病。


屢用中西藥治療,見效不大。


接診時,除上述症狀外,兼見小便短少,心悸失眠,氣短乏力,食欲不振。


舌暗淡苔薄白,脈三、五不整,重按無力。


據症分析:脾虛濕滯,土不生金,肺失滋潤,以致乾咳日久不止。


脾虛化源不足,肺氣虛損,清肅失司,不能通調水道,以致浮腫尿少。


肺為腎之母,母病不能蔭子,腎水不升,則心火不降,心腎不交,以致心悸失眠。


肺主氣,脾益氣,肺脾兩虛,則氣短乏力。


脾虛則運化力差,放食欲不振。


綜上所述,斷為脾虛肺燥之證。


當以扶脾燥濕為主,兼以潤肺降逆之品。


用《清宮秘方》八珍散加減:


淮山藥15克芡實15克蓮肉9克生苡仁9克沙參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桔梗6克百部9克蘇子9克炙冬花9克白糖18克(分三次調入)


方中,山藥補虛扶弱,益腎強陰,且能益脾肺,清虛熱,治虛,長肌肉。


芡實扶脾益腎,收斂肺氣。蓮肉、茯苓健脾利濕而補肺,且能交通心腎。


苡仁除濕消腫,健脾補肺。


沙參養陰清肺,祛痰止咳。


桔梗開肺氣,利胸膈,引藥上升。


陳皮燥濕理氣,降逆和中,免除諸藥之壅滯。


百部、冬花、蘇子俱能治久咳,又能降逆化痰而潤肺。


加以白糖和中補虛,潤肺生津。


諸藥相合,共同發揮扶脾燥濕,潤肺降逆之功。


囑服三劑後,症情見減,但心悸眠差尚存。


藥已中病,仍踵前法加減:淮山藥15克芡實15克生苡仁9克茯苓15克廣百合9克川貝母9克柏子仁9克


服三劑,眠安,精神漸好,惟面足浮腫未全消,改用張錫純升陷湯加味:


北口耆18克潞黨參15克淮山藥15克山萸肉9克升麻6克炒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6克


此方原治胸中大氣下陷之症。


張氏云:「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


又謂:「大氣即宗氣」,「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


余又據張氏引《金匱》水氣門桂枝加黃耆湯下「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而借用此方加昧治大氣下陷之虛性水腫頗驗。


上方連服五劑,腫即全消,尚有時微咳。


改用炮薑甘草湯加昧:


炮薑15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蘇子9克炙冬花9克白蜜(每次調入一匙)


炮薑甘草湯苦甘化陰,餘藥相佐,斂肺止咳。


服二劑,咳即全止。


為鞏固療效,又用升陷湯(口耆、知母、升麻、柴胡、桔梗)加龍骨、牡蠣收斂肺氣,蘇子、牛蒡子理肺祛痰,杭芍養肝,法半夏降逆。


連服五劑,諸症緩解,繼之,臨床症狀消失。


病情控制未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0:19 | 只看該作者

 

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


在生理功能上。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之氣由脾上輸於肺以充養全身,故二者關係至為密切,臨床上常見脾氣不足、肺氣虛弱的脾肺兩虛江。


本例在脾虛濕滯的情況下,不僅肺氣虛弱,且兼肺燥乾咳,濕與燥成為一大矛盾。


因而在用藥上的難度亦大:燥脾濕則肺燥增,潤肺燥則脾濕盛,所謂棘手之證。


經分析病情後,乃借用八珍散加清潤益氣之品,既健脾燥濕,又潤肺降逆,使藥扣病機,兩全兼顧。


藥雖平淡無奇,但療效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0:53 | 只看該作者

陰寒浮腫煩喘

 

王××,女,七十歲。


患全身浮腫,發熱,身痛,喘息,煩躁,胸悶脹,大便秘結。


病已多日,經治未效,延余往診。


症見:面青無神,舌白滑,脈弦滑。


詢其起病之因,係由風寒侵襲,兼有積滯。


前醫不分表裡,以致表邪未除,積滯已成,阻遏氣機,陰霾滿布。


當今施治,應分三步:先解表宣肺,兼調營衛;繼而表裡兩解,兼消積滯,後予溫壯陽氣而治本。


一診先用麻桂各半湯加味。


處方:


麻絨6克杏仁9克桂枝9克杭芍9克蘇葉6克防風9克獨活6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個


二診:服一劑,發熱身痛即見減輕,表邪漸解。


但胸悶張如故,此裡氣未和,積滯未消。


宜表裡兩解,兼消積化滯。


用自擬方藿香桂枝湯加減。


處方:


藿香6克神麯9克枳實6克法夏9克焦楂15克蘇葉6克吳白芷6克桂枝6克杭芍9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2個


三診:上方服一劑,胸悶脹減輕,喘息亦減,惟大便多日不通。


以面青無神、舌白滑觀之,此因年高,陽氣不足,陰寒凝結。


宜溫壯陽氣,單刀直入,交通上下,使陷者得升,濁者自降。


方用《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處方:黑附片60克乾薑15克


服後大便通,煩喘止,惟吐酸頻作。


是由於陰邪太甚,服陽藥而離照當空,堅冰見融之佳象。


今大便雖通,而腫勢未消。


此脾腎陽虛,陰寒尚盛。


宜溫陽祛寒,健脾利水。


繼用白通湯、真武湯各三劑後,濁陰化而水歸壑,腫脹消而身輕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1:26 | 只看該作者

 

「先表後裡」,是《傷寒論》重要治則之一,臨證時必須牢記。


本案既有脾腎陽虛,又有風寒外束,且有腸胃積滯。


根據《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及「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後者所云陽明,係指裡證。


記明表裡並見時,不可用下,應以解表為主。


故首先用麻桂各半湯加味,使病邪得以外出。


第二步用藿香桂枝湯表裡兩解,兼化積滯。


使表邪解,積滯消,為第三步的用藥創造了條件。


孰先孰後,應做到胸有成竹。


只有這並,用藥才有準則,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2:32 | 只看該作者

痹證發黃神識錯亂

 

何××,男,六十一歲。


平素嗜酒,過去曾患風濕關節炎及風濕性心臟病。


今發熱,全身疼痛,面浮肢腫,小便不利。


咳嗽心悸。


西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伴上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


住某醫院,經治療效果不顯,且病情日益嚴重,延余會診。


查其脈沉緊,苔白膩,面浮,兩手及足背浮腫,觸之發涼,壓之有凹陷,斷為風寒濕三邪並犯太陰、少陰之虛寒證。


法當溫扶腎陽、祛風寒濕。


投以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


處方:


黑附片60克桂枝12克炒杭芍12克法夏9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川芎6克防風9克獨活9克桑寄生15克台烏9克大棗3個燒生薑5片


連服二劑,發熱退,身痛亦減。


腫脹仍未消,小便不利。


此脾腎陽虛,寒濕不運。


治當溫補脾腎,運化寒濕,用《傷寒論》大劑苓桂朮甘湯加附片。


處方,黑附片90克茯苓30克漂白朮18克桂枝24克甘草9克


方中附片溫腎陽以強心,茯苓、白朮、甘草健脾除濕以利水,桂枝通陽化氣,使膀胱氣化得行,三焦水道通利,則小便自可暢行,水腫漸消。


服後,果獲預期之效。


宜進一步溫腎助陽,祛寒化濕,扶持正氣,恢復體功。


用《傷寒論》大劑附子湯。


處方:


黑附片120克茯苓30克炒杭芍15克黨潞參15克漂白朮30克


此方乃仲景治「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及「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之主方。


用治此症,乃以白朮和中、調氣、祛濕,茯苓行痰利水,杭芍育陰。


斂藏相火;附子溫腎助陽。


腎為胃之關,腎氣蒸動,關門得開,更得苓朮之淡滲苦降,助水下行,潞黨參培補脾肺之氣,肺氣不虛,治節得行,方能化精利尿。


服二劑,水腫全消,身痛若失。


但不料出現黃疸,小便又復不利。


面目、爪甲、周身俱黃,色澤不鮮。


用附子理中湯加味。


處方:


黑附片60克潞黨參18克漂白朮15克乾薑15克茵陳9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


服後病如前,且增心煩。


係水濕停滯、鬱熱內蘊。


改用通陽行水、清熱除煩為主,以茵陳五苓散、梔豉湯和溫膽湯合方化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3:04 | 只看該作者

處方

 

茵陳15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白朮12克炒澤瀉18克桂枝15克焦梔仁6克淡豆豉9克法半夏9克陳皮6克枳實9克竹茹6克甘草6克乾薑15克


上方五苓散助脾轉輸,通陽利水,茵陳清熱利濕以退黃,梔豉湯除煩熱。


再以溫膽湯降膽除痰而安神,加乾薑顧護中陽,並制茵陳、梔子之寒。


服後心煩減,尿清長,黃疸漸消。


在治療過程中,忽見右手食指彎曲不能伸,疼痛難忍。


謝映廬《得心集》稱此病為「肝風撮指」,並指出病因係木強土弱。


肝風為病,「肝陰被火所劫,是以筋急而牽引撮緊。但肝為肝臟。一切逐風辛散之藥,反能助火劫陰,豈非愈加其病。」乃處以謝氏治此症之效方:


桂枝9克炒杭芍9克炒柴胡9克膽炒半夏15克龍膽草9克炒川連4.5克焦梔仁6克甘草6克乾薑15克


服一劑,痛稍減,指稍伸。再服二劑,則指屈伸如常。


然圈中陽大虛,脾濕不化,症現胸悶,腹脹,大便泄瀉。


用四逆湯加茯苓,一劑瀉止。


但又出現精神錯亂。


查其脈,兩手六部散大無根,舌苔青滑。


此係心腎升降失調、神識散越所致。


症屬不足而非有餘,當治以交通陰陽,收納元氣為主。


蓋心主神明,若心陽不衰,神不渙散,則神識自不錯亂。


先投四逆湯加肉桂、豬膽汁、童便。


服一劑,神稍安,繼用補坎益離湯(附片、肉桂、蛤粉、炙甘草、生薑)專補心陽,兼滋腎陰。


服四劑,神識清明,如大夢初醒,身心大快,僅肢體微現浮腫。


再以白通、四逆收納元氣,而諸症消失。


最後以濟生腎氣丸調理,體漸康復而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3:29 | 只看該作者

 

中醫痹症,範圍甚廣,非單指風寒濕痹而言。


此案表現多端,變化無常,堪稱疑難雜症。


其病機自始至終似以濕邪為主。


其內蘊之濕時從寒化,時從熱化,對方藥之反應亦頗敏感。


若不抓住病機辨證施治,隨症遣方,焉能適應其變化。


可見,只要掌握中醫原理及辨證論治方法,抓住不同時期之主要矛盾,靈活處理,則病邪自無遁形,而險症亦可轉危為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4:20 | 只看該作者

風寒濕痹

 

陳××,男,十四歲。


患發熱惡寒,頭痛,身困。


腰酸,噁心欲吐。


初服桂枝湯後症狀未減,次日出現舌苔微膩,惡寒少而發熱增高,症似風溫,又改服銀翹散與蔥豉湯合方,藥後日晡發熱如瘧狀。


又服西藥阿的平無效,竟轉全日發熱,下肢劇烈疼痛,夜間發熱尤盛,體溫39。5℃,臥床不起,煩亂呻吟,不得安寐。


起病至今已半月餘,症情混雜,寒熱莫辨,乃延余診治。


細審之,患者初因氣候突變,感受寒邪而發病。


症見:舌質青滑,舌苔薄膩,脈浮而無力,面色及口唇發青。


病已多日,今仍發熱,脈浮為表邪尚』在,由於寒濕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故下肢疼痛。


脈症合參,證屬陽虛感寒兼濕邪內滯。


先予溫經散寒、調和營衛兼理氣機之法。


處以桂枝加附子湯加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5:01 | 只看該作者

處方

 

附片60克桂枝12克杭芍12克香附9克麥芽9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個


方中用附片溫太陽之經脈;


桂枝湯以發表解肌、調和營衛;


合香附、麥芽以行太陽之滯氣,開太陽氣機。


二診:服上方一劑後,較前安靜,但發熱未減,下肢仍痛,且出現嘔惡,舌脈同前。


此乃寒濕凝滯、胃濁不化、濁陰上犯所致。


法當以溫經通絡,驅風散濕,行滯、降逆。


處以自擬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


附片60克桂枝9克桑寄生15克杭芍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台烏9克陳皮6克獨活6克防風9克川芎6克甘草6克生薑5片大棗3個


方中附片、桂枝、杭芍、甘草、生薑、大棗用以溫經散寒通絡;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


合與茯苓增強健脾利濕之功,法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台烏行氣、散寒,川芎活血行氣,二者合用增強行氣止痛之功,防風、獨活祛風勝濕、行痹止痛;


桑寄生補肝腎、除風濕。


三診;服上方二劑後,夜問發熱稍減,體溫漸降,嘔止,煩定,已不似前之呻吟,口渴思飲而不多。


此係下焦元陽虛衰,陰寒內盛。


宜溫陽祛寒,處以《傷寒論》吳萸四逆湯:


黑附片60克炒吳萸6克乾薑9克甘草5克


方中吳萸溫中散寒,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鬱滯而行氣止痛,且能降逆止嘔,合四逆湯峻扶元陽之不足。


四診:服上方一劑後,發熱大減,口渴亦止,多日臥床不起,現已能起床便溺,溺色稍赤。


但仍感下肢疼痛,不能移步,苔轉白膩,脈仍濡。


此係中陽虛衰,以致寒濕凝滯,氣機不暢。


宜交通陰陽,散寒祛濕。


處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乾薑15克蔥白3個


第二方。


麻絨3克杏仁6克桂枝6克白朮12克甘草5克生苡仁9克


第一方係自通湯,用以交通心腎之陽,補吳萸四逆湯之不足也。


第二方即《金匱要略》麻黃加朮湯及麻杏苡甘湯合方用以溫散化濕。


五診:上二方交叉各服二劑後,發熱全退,惟覺下肢仍有疼痛,脈濡緩,舌苔薄膩。


此乃脾濕不化,阻滯經絡,故下肢仍有疼痛。


法當健脾燥濕,祛風通絡為治。


處方:


豬苓6克炒澤瀉6克茯苓15克苡仁9克淮牛膝6克土茯苓6克萆薢6克焦黃柏6克絲瓜絡5克桑枝9克防風6克獨活6克甘草5克


方中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苡仁,白朮健脾利水、燥濕,萆薢祛風除濕,合桑枝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


絲瓜絡通筋絡、舒血脈,與桑枝合用增強其通利血脈關節的作用,防風、獨活祛風勝濕,療風痹諸痛,黃柏堅腎、益陰而燥濕,淮牛膝益腎、引藥力下達,善治腎虛腰腿疼痛或膝痛不能屈伸


六診:服上方一劑後,小便清長,下肢疼痛大減,已能移步。


脈已平和,舌心微黃膩。


此濕欲化熱,處以原方減去萆薜、桑枝、絲瓜絡、甘草,加沙參15克、元參9克、知母6克滋陰降火,再加筠薑散寒、除濕以開氣血之凝滯。


七診:服上方二劑後,竟能自由行走,惟步行時感輕微疼痛。


考慮患者素稟不足,經此病後,元陽更虛,繼以朮附、參附、吳萸四逆、白通湯等更番調理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5:31 | 只看該作者

濕熱兩膝腫痛

 

陳××,男,十五歲。


患兩膝腫痛已四年,久治未愈。


來診時,面黃肌瘦,唇口紅赤,精神萎糜,足不任地。


舌質紅,苔薄黃,脈象細數。


以脈症合參,此風寒濕痹,遷延日久,邪氣留連,經脈阻滯,鬱而化熱,濕熱之邪注於兩膝關節而不散,致成濕熱腫痛。


證屬熱痹,治宜清熱滲濕,疏利關節為主,兼以養液。


處方:


沙參9克玄參9克豬苓9克茯苓15克澤瀉9克通草6克萆薢9克牛膝6克黃柏9克土茯苓15克桑枝15克


囑服五劑,並配合外治法。


外用:生草烏90克,研細末與麥面15克混合,加入適量酸醋,調勻包患處。


草烏搜風勝濕,主風痛,通經絡,利關節,破積聚,用麥面以作黏合;


調之以醋者,《別錄》謂其「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李時珍亦云:「醋主酸收,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曲直之性也。」


上方服五劑,並配合外治後,疼痛大減,腫消其半。


改擬除濕清熱,活血通絡,分清去濁之劑。


處以下方:


蒼朮9克秦艽5克當歸9克杜仲15克牛膝9克知母9克萆薢9克苡仁15克木瓜9克通草5克桑白皮9克桑枝15克


囑服五劑。


外治法如上。


經上述治療後,痛止腫消,諸症緩解。


根據「脾主四肢」、「肺熱葉焦」亦能致痿的理論,繼以六君湯加麥冬益氣健脾,清金保肺。


連服數劑,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6:05 | 只看該作者

 

本例屬中醫「熱痹」範疇。


痹證一般分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


臨床所見,以陽虛偏寒濕者較多。


但素體陰虛,或素體蘊熱,或寒濕鬱久不散,或過用辛溫,均可轉化為熱痹。


熱痹多挾濕邪,故熱痹之治,宜清熱滲濕,疏利關節。


日久者兼以養液。


關節腫痛者,配合外治亦佳。


本例因病程日久,初診即用沙參、玄參者,因患者濕熱久痹,已有足不任地等象,宜予清熱保肺養液,以防成痿。


又因脾惡濕,主四肢,脾濕不化,下滲經絡,流於下肢,故而浮腫,寒濕日久,鬱而化熱,則濕熱互滯,故用二芩、澤瀉、通草、萆薢、黃柏、淮牛膝以滲化濕熱,導熱下行;


用桑枝、土茯芩利濕解毒,疏利關節,蒼朮、秦艽祛風燥濕;


知母清熱,苡仁、木瓜入肝舒筋,當歸活血養血。


杜仲一味,王好古稱其為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強壯腰膝,牛膝引諸藥下達病所。


共呈除濕清熱,活血通絡,分清去濁之效。


上述諸方,用治濕熱痹證,療效較佳,已治癒多例,值得推薦。


但外治法,遇包後過敏(發癢或發皮疹)者,應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6:34 | 只看該作者

左臂疼痛

 

趙××,男,二十一歲。


患左臂疼痛二月餘,曾用西藥鎮痛及中藥溫陽除濕祛風等劑均無效。


延余診治。


症見:左上肢舉動困難,疼痛較劇,無紅腫。


無汗,惡寒,舌質正常,苔薄白,脈浮緊。


詢其得病之由,因夜臥當風,風寒濕邪客於經絡。


法當除濕祛風散寒為治。


選方用《金匱要略》麻黃加朮湯合麻杏苡甘湯加桑枝。


處方:


麻絨6克桂枝9克杏仁9克白朮12克生苡仁15克甘草6克桑枝15克


連服二劑,患者得微汗,病遂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7:01 | 只看該作者

 

臂痛一證,雖係小恙,然治不得法,則遷延難愈。


本證屬中醫痹證。


痹者,不通之謂也。


「癰則不通」,用辛溫微汗法宣通之,遵仲景「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濕俱去也。」麻黃加朮湯乃除濕祛風散寒之重劑,麻杏苡甘湯乃發汗利濕解表之輕劑,輕重合劑,

善治風寒顯痹。


症雖惡寒,乃表陽被遏,由脈浮緊可知,非少陰病之惡寒可此,故不用大辛大熱之附子,只用通陽化氣的桂枝,俾衛陽振奮,則惡寒自罷。


是方之中,尤妙在麻黃配白朮,雖發汗而不致過汗,白朮配麻黃,善祛表裡之濕,同時,可達微汗而解,更加桑枝橫達肢臂而通絡。


方雖簡而效驗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7:44 | 只看該作者

血痹

 

閻××,女,三十九歲,妊娠二月。


近五日來,右下肢疼痛,繼之咳嗽,痰清帶血,咳引右側肩背疼痛,胸悶痛,上氣喘息,頭目眩暈,尿少,食欲減退。


於1956年3月7日住入昆華醫院(即今省第一人民醫院),經攝胸片等檢查,診斷為右下肢栓塞性靜脈炎合併肺梗塞,經西藥治療一周後擬作人工流產與截肢術。


因患者不同意,於3月14日轉入陸軍醫院(即今四十三醫院),診斷同前。


17日延余會診,詳詢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疲勞之時常感喘息、胸悶、心悸、短氣乏力;


此次妊娠後,出現右下肢疼痛,逐日加劇。


近半月來咳嗽痰血,一直未止。


入院後小便短少,一日僅二至三次。


查得舌質青潤,苔薄白,脈沉,面青,神疲欲寐,右下肢輕微浮腫,但不紅,自覺疼痛拒按,不能站立。


脈、舌、症三者合參,係平素心肺陽虛,寒邪凝滯。


萬全之策,宜先復心肺之陽兼以散寒為治,以俟轉機。


方用自擬薑桂苓半湯加元肉。


處方:


生薑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法夏9克元肉15克


二診:上方服三劑後,上氣喘息減輕,胸、肩、背疼痛漸趨緩解,舌質由青轉紅,脈由沉轉弦,苔白膩。


但大便不通,下肢疼痛不減,頭痛隱隱。


用自擬天麻湯加減。


處方:


明天麻10克葳蕤仁15克北口耆15克桂枝9克杭芍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川芎6克防風9克獨活6克藁本6克秦艽6克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2枚


三診:上方服三劑後,大便暢通,下肢疼痛減輕,微咳嗽,痰中略帶血絲。


用《傷寒論》桂枝加芍藥湯加減。


處方:


桂枝9克杭芍15克炙遠志6克炙冬花9克茯神15克甘草6克炮薑9克


桂枝湯為妊娠第一方,具有溫經通陽,調和營衛氣杌之功,加重芍藥有利於安扶胎元。


四診:服上方二劑後,咳血止,下肢疼痛輕微。


此時寒邪已基本消除,心陽漸復,但大便又呈現不通。


用《傷寒論》麻仁丸加減,以潤肺養血通便。


處方:


火麻仁15克杏仁9克杭芍9克瓜萎仁9克通大海3枚甘草3克(白蜜一匙調入)


五診:服上方一劑,大便暢通,下肢疼痛亦隨之大減,但鬱熱漸起,虛煩失眠,痰血雖止,仍咳嗽,痰由清轉稠。


用自擬三豆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


處方:


淡豆豉9克黑豆10克紅飯豆15克桑葉10克連翹10克浙貝母9克陳皮9克茯苓9克枯芩6克燈心1束竹茹6克


此方清肺祛痰,「輕可去實」,以除鬱熱。


六診:服上方三劑後,咳痰大減,煩躁止,並能安眠,下肢疼痛逐漸消失。


為了鞏固療效,用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建中湯,衛外守中,調和營衛,溫通氣機,促進血行,以三才封髓丹納氣歸腎,使虛火不致上浮,繼以炙甘草湯扶心肺之陰陽,以六君子湯健運脾胃


以上五方交替服用,從本調治,至4月20日,患者已能下樓活動而出院休養,到臨產期安全分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8:21 | 只看該作者

 

此證關鍵在於心肺陽虛,寒邪凝滯,營衛失調,血行瘀阻。


因此,出現下肢靜脈栓塞、肺梗塞及咳嗽痰血等症。


據此,以溫散寒邪、恢復心陽為主,選用薑桂苓半湯、天麻湯等方,兼施育陰潤燥,活血通便之劑(麻仁丸、三豆銀翹散),繼用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建中湯、封髓丹、炙甘草湯和六君子湯

等,以鞏固療效。


其所以獲效者,是由於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本著「如常遲交」,「治本還當治標」的原則,並堅持機體的內外統一、上下統一的原理,才使錯綜復雜的病症得以緩解,

免除了截肢,保住了胎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03:59:06 | 只看該作者

右肢抖顫

 

劉××,男,六十歲。


患右側手足顫抖不止,歷時二年多,曾經中西醫治療無效。


症見:右手顫抖不已,右手不能取物,亦不能持物。


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澤,精神不振,甚感憂愁。


舌苔滑膩,脈象三、五不整。


索閱所服中藥處方,多係養血祛風,清熱滌痰之類。


此症時日已久,若再遲延,則有「偏枯」之虞。


查其病根在於脾腎陽虛,風痰鬱阻。


因腎陽即命火,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則脾陽不振,水濕難運,濕痰停滯,阻礙肺胃氣機之宣達。


因脾主四肢,肺主一身之氣,脾肺之機能受抑,木氣鼓之,故手足顫抖也。


因其標乃風痰,其本在脾腎,故滋陰養血,平肝熄風,非其所宜。根據以上分析,先以壯火扶陽、健脾燥濕、祛風豁痰之劑。


用朮附湯和鄭欽安薑附茯半湯加味。


處方:


黑附片60克漂白朮30克生薑30克(取汁分次兌入)茯苓15克法半夏9克炙南星15克明天麻9克白芥子6克甘草6克


上方附子配白朮,名朮附湯,專治腎陽虛衰、脾陽不運、濕濁停聚之證。


生薑、附子、茯苓、半夏即薑附茯半湯,鄭欽安謂為「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之方」。


生薑宣散壅滯之寒;


茯苓、半夏燥濕健脾,降逆化痰;


加南星祛風濕,化頑痰,天麻鎮靜息風,白芥子利氣豁痰除寒暖中,甘草調和諸藥。


囑服二劑。


二診:藥後精神較好。


為求根治,宜予溫腎扶陽、調和營衛、祛風散寒燥濕之劑。


因此症不僅腎陽大虛,脾濕不運,而且肺胃氣機鬱滯,易致營衛失調,風寒濕邪阻遏經絡不通。


若舍疏通經絡、調暢氣機之劑,則治病之藥不易到達病所。


乃用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加南星。


處方:


黑附片60克桂枝9克炒杭芍9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川芎6克防風9克獨活6克桑寄生15克台烏9克炙南星9克甘草6克燒生薑3片大棗3枚


方解見本書「風寒濕痹」案。


三診:服二劑,自覺顫抖有所減輕,患者頗感欣慰,要求續為根治。


膩苔已退,此乃寒濕雖化而未淨。


由於經絡疏通,脈由三五不整轉為弦大,是脾腎之陽未復也。


乃用附子理中湯加味。


處方:


黑附片60克潞黨參15克漂白朮15克乾薑15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炙南星9克明天麻15克代赭石15克紫石英15克赤石脂15克甘草6克


上方附子溫壯脾腎之陽,理中湯大振中州,執中央以運四旁,此乃理中之旨也,加夏、苓燥濕健脾,降逆化痰,南星祛風痰;


天麻、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鎮肝息風,降逆除濕。


四診:患者連服三劑,顫抖大減,右手已可取物,精神舒暢,情緒飽滿,脈象由弦大而變柔和,舌苔薄膩。


此陽氣尚虛,寒濕未盡。


用《傷寒論》附子湯與桂枝湯合方。


處方:


黑附片60克潞黨參15克漂白朮15克茯苓15克炒杭芍9克桂枝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3枚


此方主旨,在於溫扶元陽,補脾化濕,調和營衛,通暢經絡。


連服三劑,症狀消失而收全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6 23:21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